二、民族划分
民族与种族概念不同。种族是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尼泊尔地域不大,但人种混杂,肤色各异。据考证,尼泊尔的人种主要有尼格罗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人、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等。
尼格罗人被认为是最早来到尼泊尔的种族实体。尼格罗的含义是黑人,原居于非洲撒哈拉地区。尼格罗人身材较矮、头发卷曲,肤色较深,鼻子扁平,嘴唇宽厚。尼格罗人何时进入尼泊尔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他们是最早进入南亚次大陆的居民之一。由于人种之间的通婚混血,现在很难说清哪些尼泊尔人属尼格罗人种。另外,动植物的图腾崇拜可能与尼格罗人的原始信仰有关。
继尼格罗人之后迁入尼泊尔的是原始澳大利亚人,也称阿加尼亚人。他们在体貌特征上与尼格罗人有相同之处。他们之所以被人类学家称为原始澳大利亚人是因为他们在血统上与澳大利亚土著关系密切。他们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大约在新石器时代进入南亚次大陆。现今尼泊尔的劳特人(Raute)和桑塔尔人(Santhal)仍保留有原始澳大利亚人的遗风,他们居住在尼泊尔东南部的莫朗和贾帕县境内,以打猎和采集为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信仰。
蒙古人进入尼泊尔,开创了尼泊尔的文明史。尼泊尔历史上的克拉底王朝就是属于蒙古人种的克拉底人建立的。克拉底人统治尼泊尔长达几百年,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尼泊尔现今的许多民族都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黄皮肤、扁平脸、高颧骨、鼻梁不高、细眼睛、少胡须。尼泊尔的蒙古人分两个族群,即古蒙古人和藏蒙古人。古蒙古人中有尼瓦尔、拉伊、林布、古隆、马嘉和迪马尔等古老民族;藏蒙古人中有夏尔巴、波特、洛米、洛巴和塔芒等民族,他们进入尼泊尔较晚,语言和风俗习惯与西藏人相近。
达罗毗荼人被认为是公元前约三千年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创造者,也是印度次大陆的古老人种之一。达罗毗荼人是地中海人种三个族群(古地中海人、地中海人和闪米特地中海人)中的一支,最早生活在地中海一带。他们进入印度次大陆后来到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人认为梵天崇拜和在祭祀中使用的槟榔、朱砂红等物品都是达罗毗荼人带来的。达罗毗荼人身材中等,脸形较长,棕色皮肤,头发卷曲,讲达罗毗荼语。现今尼泊尔西部边远地区有达罗毗荼人的后裔,东部的帕尔萨至莫朗一带也居住着操达罗毗荼语的唐格德族(Dhangad),他们自认为是尼泊尔真正的土著民族。
雅利安人约在公元前1500年从西北部进入次大陆。他们是游牧民族,文明程度低于原来的土著,但他们凭借武力征服了土著人,后来逐渐分布到次大陆各地,并接受了当地的文化。尼泊尔的雅利安人最早是从印度的旁遮普经库毛恩和加瓦尔一带进入尼泊尔西部山区的。从北印度来的雅利安人还建立了梨查维王朝。中世纪穆斯林侵入印度后,又有大量雅利安人或混血的雅利安人进入尼泊尔。雅利安人的特征是身材高、皮肤白、高鼻大眼、须发较多。现今尼泊尔属于卡斯族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具有雅利安种族的特征。
尼泊尔的人种问题相当复杂,大部分人具有混血特征,而且尼泊尔的人种是否都是外来的,有无土著人种等,也很值得探讨。如今在尼泊尔有两个民族的种族属性不好定论,一是尼瓦尔族,因为尼瓦尔人有白褐棕黄几种肤色,有的像蒙古人多一点,有的像雅利安人或达罗毗荼人多一点。另一个就是塔鲁族,有学者将塔鲁族列入蒙古种族,但大多数塔鲁人在体态特征上具有非蒙古人的遗传特性。他们身材不高,棕褐色皮肤,鼻梁宽,卷发、短脸、厚嘴唇。从体貌上与达罗毗荼人和原始澳大利亚人更接近一些,而且一直定居在南部的西瓦里克山和特莱平原森林区。通常,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尼泊尔的土著民族。
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尼泊尔到底有多少个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甄别。尼泊尔历次人口普查时,习惯以种姓作为统计单位,如婆罗门、塔库里、切特里(刹帝利)、卡米(铁匠)、达迈(裁缝),等等。因此,尼泊尔究竟有多少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一直是难以回答的问题。1996年以前,尼泊尔一直有36个民族的说法,1996年尼泊尔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该小组在经过研究和鉴别后,提交了一个报告,得到了政府的认可。根据该报告,尼泊尔政府确认尼泊尔的民族有62个。这比原来认为的36个民族要多出许多。到了2010年,该小组又建议将民族的数量增加到81个。在这些民族中,比较大的民族有卡斯族、尼瓦尔族、马嘉族、塔鲁族、塔芒族、拉伊族、林布族、古隆族、夏尔巴族、塔卡利族等。
尼泊尔民族众多,但从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印度教社会的民族,另一类是非印度教社会的民族。印度教社会的民族一般信仰印度教,遵守种姓制度;非印度教社会的民族一般信仰佛教或萨满教。尽管在后者中有一部分人改信了印度教,但仍不是真正的印度教徒,种姓制度遵守得也不严格,因此仍然属于非印度教社会的民族。
在印度教社会的民族中,卡斯族是最大的民族,也是尼泊尔最大的民族,其所操的语言是今天尼泊尔的国语——尼泊尔语。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这一民族中三个最大的种姓和亚种姓的人数加起来为818.5万,占全国人口的30.9%,其中,婆罗门(统计中分山区婆罗门和平原婆罗门)为336.1万,占12.7%;切特里(刹帝利)为439.8万,占16.6%;塔库里(刹帝利的一个亚种姓,地位比一般的刹帝利高)为42.6万,占1.6%。除这三个高种姓之外,那些等级低的职业种姓,理应也在卡斯族之列,如以打铁为生的卡米人(125.9万)、做裁缝的达迈人(47.3万)、过去多为皮匠和修鞋匠的萨尔基人(37.5万)等。
除卡斯族之外,还有哪些民族属于印度教社会的民族?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这主要涉及尼泊尔南部平原印度裔移民——马德西人的民族鉴别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敏感。目前并没有与之有关的文件或研究著作,因此在谈到印度教社会民族时,一般皆指卡斯族。
在非印度教社会的民族中,以马嘉族的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7.1%。其他比较大的民族依次是:塔鲁族占6.6%,塔芒族占5.8%,尼瓦尔族占4.95%,古隆族占2.97%,拉伊族占2.3%,林布族占1.5%。除此之外,其余民族人口所占百分比均在1%以下。库孙达人口最少,仅为273人。
尼泊尔地域虽然不大,但却拥有如此众多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尼泊尔的这种民族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作为南北两大文化的汇合点,各色人种在这里汇集,交互影响,民族同源异化和异源同化现象十分普遍,经过漫长岁月的组合、分离、融合和衍化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