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性节日
1.新年(Nava Barsa)
尼历新年是现行尼历贝沙克月(Baishakh)的第一日,即尼历每年第一月的第一天。大约在公历的4月中旬。这一天全国放假,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在加德满都谷地三地,要举行拉克希米女神游行,巴德岗还要举行名为“比斯凯特”(Bisket)的游行庆祝。
2.母亲节(Matriaunsi)
每年尼历一月的朔日,是尼泊尔传统的母亲节。这一天,尼泊尔人要为健在的母亲送上各种礼物和祝福。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要赶回来拜望母亲。没有母亲的人向婆罗祭司施舍。
这一天在加德满都西南的圣湖有巨大的集会。失去母亲的人们到这里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人们相信在这个湖里能看到母亲的面貌。
3.佛诞节(Bhuddha Jayanti)
佛诞节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节日。这个节日不仅是宗教节日,还具有政治意义。1951年,尼泊尔政府宣布佛诞日为全国性节日,放假一天。尼泊尔人民以释迦牟尼出生于自己的国家而自豪,他们奉释迦牟尼为和平的先驱与象征。庆祝佛诞节不仅是尼泊尔人民尊崇佛教的文化传统,也表现了尼泊尔人民热爱和平的精神。
尼历元月望日(公历5月初或中上旬)为佛诞节。节日这天全国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尤其在加德满都和蓝毗尼两地更为隆重。在加德满都,成千上万的佛教徒云集斯瓦扬布寺,礼拜佛祖,焚香点灯,布施钱财。寺内还展示描写佛教生平的彩色泥塑和绘画。下午,尼泊尔佛教复兴协会在斯瓦扬布的阿难陀寺举行隆重庆祝大会,外国来宾也应邀参加。
在蓝毗尼,前往朝拜的僧侣、香客络绎不绝。除尼泊尔人外,还有来自印度、泰国、缅甸、日本和中国等地的佛教徒。蓝毗尼的僧团组织庆祝大会,僧人们浴佛身、供鲜花、燃香烛、诵经文,然后抬着佛祖的玉雕像上街游行。四众弟子尾随其后,场面壮观。
4.驱鬼节(Ghantakarna)
印度教社会中,每个月都有自己的文化意义。这其中尤以四月为最,因为尼泊尔人把四月看作圣洁的月,在这一月中举行的祭礼和庆祝最多。同时,四月也是尼泊尔的雨季,农活已大都忙完,人们这时有时间来庆祝节日。
驱鬼节就在尼历四月中的黑半月第14天(公历7月底)。这一天,加德满都的居民要在主要路口,竖立一个用稻草扎成的魔鬼,名曰“肯达格尔纳”,意思是耳朵上挂铃铛的魔鬼。该节日来源于往世书传说,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罗刹(魔鬼)不喜欢听到任何神的名字,便在自己的耳朵上挂了铃铛,以掩盖听觉。这罗刹经常到加德满都谷地兴风作浪,伤害生灵。谷地居民为消灭他挖了陷阱。有一天罗刹终于落入陷阱,居民们持铁棍木棒把他打得粉身碎骨。以后人们为庆祝胜利,把这一日称为驱鬼节。
驱鬼节这日清晨,人们沐浴洁身和礼拜神明后,拿一枚铜制或铁制的戒指在代表魔鬼的草人身上触一触,然后戴在小拇指上,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避鬼。除此之外,为了小孩的安全,各家各户把一个布娃娃、一枚铁钉和一些碎布,拴在草人身上。这一天,孩子们成群结伙地在大街上用绳索拦截过往行人车辆,讨布施。傍晚,大人小孩都到路口看热闹。这时草人已被放倒,有一个人装扮成魔鬼坐在草人上。一群人用绳子拉着草人连同那魔鬼往河边跑,同时有人追着棒打草人,有人往草人上泼水。人们嬉闹着把草人扔进河里。然后,各自回家在墙壁的四角点燃油灯和草药,使屋内烟雾缭绕,并乘烟雾未散之际把一些破烂东西扔出家门,表示驱鬼。
5.圣线节(Janaipurnima)
圣线节位于尼历四月的望日(公历8月),该节是尼泊尔佩戴圣线的男子更换圣线的节日。这一节日是全体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广泛庆祝的全国性节日。圣线是尼泊尔再生族男子斜挂在肩上或颈上的一绺线。一般由三股组成,代表着印度教的三位一体大神: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这好比是一种护身符,带着它可以驱魔除病。圣线一般由棉线或金线拧成,经过婆罗门念经后佩戴在身上。每年在圣线节来临时,人们都要由婆罗门给他们更换新的圣线。正统的印度教徒认为这象征着使一个人的身心得到净化。这天,人们纷纷前往各个圣地朝圣,在圣湖和圣河沐浴,净化自己。这天人们最常去的是加德满都以北的戈赛因昆德湖,其次是帕坦市的库姆拜斯瓦尔庙,那里有一个泉眼,泉水清澈透亮。
佛教徒的庆祝方式有些不同,他们把这天看作是佛祖战胜摩拉的日子,摩拉是各种干扰和破坏佛祖修行的困难和魔鬼。这天,加德满都几乎所有的寺庙都开放供人们参观。在过去,人们常常以换九套衣服来参观九个不同的寺庙,一天食用九种不同的菜来庆祝这个节日。今天,尼瓦尔人在这一天讲究要食用好几种粮食和豆粥,认为吃这种粥可以治疗各种肠胃病。
圣线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佩戴祛灾线(Raksha Bandhan)。这天,男女老少一般都要在手腕上缠祛灾线。有的去印度教寺庙让婆罗门缠,有的等婆罗门上门服务。婆罗门一边念经,一边往受线者的手腕上缠绕几缕黄色的棉线。男子缠在右手腕,女子缠在左手腕。祛灾线必须戴到灯节敬牛的那一天才解下,将其绑在一头黄牛的尾巴上。传说,这样的人过世时在黄泉路上可以得到黄牛的帮助。
6.黑天神诞节(Krishna Jayanti)
这是印度教的一个神圣节日,庆祝黑天神克里希纳的诞生。从尼历五月黑半月初八(公历8月下旬)开始,庆祝两天。
黑天神被认为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他的肖像呈黑色,有着无所不在和令人销魂的魅力。他既是浪漫的爱情之神,又是黄牛的保护神。他是神圣的舞蹈家,也是魔笛的吹奏者。在印度教的万神殿中,黑天神克里希纳是最受人们尊崇的神灵,在尼泊尔拥有无数信徒。
庆祝黑天神诞节规模最大的地方要数位于帕坦市的黑天神庙。节日第一天拂晓时分,朝拜黑天神的信徒已排成长队,手托供品的信徒进庙后,首先在庙宇四周的台阶和栏杆上点燃大大小小的油灯,然后到上面的殿堂瞻仰和膜拜黑天神像。黑天神两脚交叉站立,手握横笛,一派风流姿态。其旁站着情人拉达,她身着紫红纱丽,美貌动人。
第二天上午,黑天神被抬出寺庙巡游。晚上在黑天神庙前的广场上要跳鬼神舞,演员们着长袍,戴面具,手舞足蹈。
节日期间,黑天神庙昼夜不停地播放着颂神曲和教徒们口颂神号的声音:“哈利罗摩;哈利罗摩;哈利克里希纳”。黑天神庙及其附近庙宇台阶上、走廊和福舍,从早到晚都坐满了善男信女,他们唱颂歌,诵诗经,表示出对黑天神无比的虔诚。据统计,每年至少有5万人来此地参加庆祝活动。
7.妇女节(Tiji)
尼历五月白半月初三(公历8月底或9月初)是尼泊尔传统的妇女节,尼泊尔语称“蒂吉”(Tiji)。
妇女节是尼泊尔妇女最神圣的日子,她们甚至把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这一天上。关于这一节日,有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喜马拉雅山之王的女儿婆婆蒂(帕尔瓦蒂)自幼崇拜湿婆,长大后一心爱慕湿婆。但她的父亲决定把她嫁给毗湿奴。帕尔瓦蒂异常痛苦,她请求自己的女友桑吉尼帮助自己摆脱这场婚姻。女友把她带到一个名为“童女岛”的地方,在那里她崇拜湿婆的决心更加坚定。湿婆得知后,化作毗湿奴来引诱她,还说了许多湿婆的坏话,但她不为所动,继续在那里修行。湿婆为之感动,遂现出真形,并娶她为妻。从此,这一天成为妇女们祈福的日子。据说女子若在这天虔诚地崇拜湿婆林伽(Shiva Linga),未婚者日后能配上如意郎君,已婚者则生活美满,家庭幸福。
尼泊尔妇女当然不愿意错过这一美好时机,她们在节日前一天便悉心准备。一般在午夜来临前饱餐一次,因为第二天节日当天不能食用任何东西。黎明时分,她们穿上红色纱丽,戴上戒指、耳环等饰物,成群结队地涌往寺庙。在加德满都,妇女们一般去帕舒帕蒂神庙(兽主庙),那里有许多印度教庙宇,尤其以湿婆神为主的帕舒帕蒂纳特寺。妇女们先在寺庙前的巴格马提河沐浴,然后进殿膜拜湿婆林伽。她们手里捧着鲜花、供米、黄油饼、水果和钱币等,耐心地等候几个小时,才能见到湿婆林伽。拜过湿婆林伽的妇女,看上去个个心满意足,尽管她们饥肠饿肚,却步履轻盈,载歌载舞。这一整天,帕舒帕蒂寺及周围地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由于帕尔瓦蒂是在她女友的帮助下获得幸福生活的,所以这个节日也成为妇女与知心女友欢聚的日子。有的妇女还向女性亲属或知心女友送些精致的食品,以纪念帕尔瓦蒂对其女友的感激之情。另外,由于尼泊尔妇女大都从事繁重的生产和家务劳动,这一天也实际上是许多妇女借节日之机庆祝一下,放松休闲,分享与朋友在一起的欢乐。
8.德赛节(Dashain)
德赛节是尼泊尔最盛大的节日,犹如我国的春节。届时尼泊尔举国同庆,热闹非凡。
德赛节之前,人们将室内外粉刷一新,购买服装鞋帽、食品佳肴,置办香烛供品,远离家乡的亲人也回家团聚。德赛节从尼历六月的白半月第一天开始,直到十五月圆为止,大致相当于公历的9月底或10月上旬。此时正值秋高气爽,丰收在望,人们敬女神,求保佑,庆丰收。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有两个版本,一个与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有关,相传大英雄罗摩的妻子悉多被十首王罗波那劫走。罗摩为救回爱妻,求助难近母女神杜尔迦。罗摩每天膜拜女神,在连续膜拜九天之后,他终于获得了神奇的力量。于是在第十天,他借助女神的神力,一举杀死了罗波那,救出了悉多。另一个版本是关于难近母女神战胜牛头魔王马希沙修罗的。不管哪种说法,都表达一个意义,即正义战胜邪恶,是庆祝正义取得胜利的节日。因此,德赛节期间祭拜的女神主要是难近母女神(杜尔迦婆瓦尼)。
“德赛”是“第十”的意思。因此,从第一天开始,直到第十天,每天都有特别的意义。节日的第一天称“设圣坛”。这一天晨星未落,家家户户都到圣河或离家较近的河里沐浴,并装满一瓦罐圣水,带回供奉在难近母女神像前。然后,在瓦罐里装上沙土,再种上大麦和玉米的种子。此后,一连九天人们都要到不同的圣河里去沐浴,同时带回圣水浇在大麦和玉米种子上,等它长出青绿可爱的嫩芽。到了第九天,将金黄碧绿的麦苗拔起,用来敬神或戴在头上。对尼泊尔人来说,过德赛节没有大麦苗,犹如西方人过圣诞节没有青翠的松树一样逊色。
节日第七天的活动称“迎神花”。神花是象征王室家神的一种花卉。每年这一天从沙阿王朝的老本营廓尔喀将神花迎到加德满都。迎神花的仪式在王后湖北侧的“贾马拉”大院里举行,场面庄严神圣。届时军政官员出席,婆罗门祭司主持仪式。迎接仪式结束后,迎花使者们要把神花送到哈努曼多卡宫的德赛节祈祷室,一路上观者如潮。与此同时,首都中心通迪凯尔广场也在举行鸣枪放炮仪式,政府官员及外国使节都出席观看。
德赛节的第八、九两天,节日气氛渐入高潮。这两天是杀牲祭祀的日子,主要祭祀难近母女神及其各种化身。被宰杀的大都是水牛、山羊、绵羊、鸡和鸭等。民间百姓在夜间洗过圣浴之后,提鸡牵羊到难近母女神庙、伽利女神庙进行血祭。官方则举行大规模的杀牲祭神活动。第九天清晨,军队在加德满都老王宫的穆拉庭院和科特庭院宰杀360只水牛和山羊,用以祭祀。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女神庙拥挤不堪,位于哈努多卡宫的塔莱珠女神庙也对百姓开放。参拜塔莱珠女神的男女手托大麦苗和供品,排着长队等着拜谒女神。司机们对自己驾驶的汽车也在进行血祭活动,以求女神保佑行车安全。当晚入夜时分,各家关门闭户,一家老小烧香磕头,郑重其事地对难近母女神膜拜,直到深夜或通宵。这天晚上称德赛节之夜。
德赛节第十天称“比贾亚德什米”,即“胜利的第十日”。这天是罗摩在难近母女神的帮助下战胜恶魔的日子。传说,在第九天夜里,难近母女神托梦给罗摩,让他次日去征战罗波那。天亮后,罗摩用十天前摆设的水罐里的水灌顶,用难近母女神像前供奉的朱砂点在自己的额头上,并戴上大麦苗去讨伐敌人。由于有了难近母的神力,罗摩终于取胜。因此在这一天,尼泊尔人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头戴大麦苗,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妇女们一般把大麦苗插在头上,男人把它夹在耳后。晚辈们到长辈面前接受点吉祥痣。国王在被废之前,国王和王后也要在纳拉扬希迪王宫为军政要员和平民百姓点红色吉祥痣。当天晚上,各地还要举行化装游行,祭司们扮成难近母女神,他们手中挥舞宝剑,由鼓乐开道,四处巡行,观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9.灯节(Tihar)
紧接着德赛节之后,尼泊尔又迎来了另一个全国性的节日——灯节。灯节虽不如德赛节那样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但热闹气氛比德赛节更甚。人们把自己的房门和窗台用灯和金盏菊装饰起来,一到晚上便四处灯火辉煌,所以称灯节(Dipawali)。
灯节从尼历七月黑半月的第十三日至白半月的初二结束,共五天。关于这个节日有种种说法。一说是阎王要在这五天离开阎王殿出走,临行前吩咐小鬼说,这几天哪户人家窗明几净,灯火通明,即表示尊敬我,你们要使这户人家免于早亡、暴死。另一说法是,每年七月黑半月朔日财富女神拉克希米要下凡间。所以,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擦洗门窗,并准备水果、糕点,点上油灯、彩灯表示欢迎。
灯节第一天敬乌鸦,传说乌鸦是阎王的使者,所以要敬它。第二天敬狗,第三天即朔日,敬财富女神拉克希米,第四天敬牛,第五天为兄弟点吉祥痣。
朔日这天,人们为使财富女神能巡游到自己家里,家家张灯结彩,高挂花环。傍晚时分,人们在大门口、庭院中画上神符,神符中点上一盏小油灯,四周撒上红丹粉或鲜花瓣。有些人将红丹粉和鲜花瓣一直撒到室内的钱箱和衣柜,意味着请财神入室。夜晚,各家门前灯彩交辉,好不热闹。人们在财富女神像前摆满供品和鲜花,焚香点烛,磕头诵经,燃放烟花,并请邻居朋友品尝自己家的甜点小吃。
灯节的第五天是姐妹为兄弟点红痣的日子,称“帕依蒂卡”(Bhaitika)。尼泊尔妇女为祝愿自己的兄弟健康长寿,每年在这一天都要为兄弟点吉祥痣。兄弟在接受点痣后也要向姐妹送一些礼物,作为联系感情的纽带。
10.春节(Sri Panchami)
尼泊尔的春节处于乍暖还寒的尼历十月白半月初五(公历1、2月份),与中国的春节日期相近。春节在尼语里称“斯里潘查米”(Sri Panchami)或“巴森特潘查米”(Basant Panchami)。春节期间,尼泊尔中部山区谷地气候转暖,木吐新绿,花枝含苞,一派新生景象。
在这万象更新的时节,人们渴望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人们涂抹庭院,敬拜神灵,去圣河沐浴净身,听祭司讲经。
春节期间受到广泛祭拜是智慧女神萨尔斯瓦蒂,即辩才天女。印度教徒这天要向她膜拜,佛教徒则向文殊师利菩萨祭拜。在加德满都,人们不分宗教派别,都云集到斯瓦扬布寺附近的文殊师利庙进行祷告。尼泊尔的知识分子把智慧女神看成是自己的保护神。春节这天,知识分子要拜书籍和笔墨,大中小学的学生要向智慧女神祈祷,商务和财会人员要做好经济结算和预算,更换账本。
11.湿婆之夜节(Shiva Ratri)
湿婆之夜节是尼泊尔印度教徒的重大节日,在尼历十一月黑半月十四日(公历2月底或3月初),全国放假一天。这时,尼泊尔大部分地区已是春意盎然,鸟语花香,春播已经开始。湿婆信徒认为大地万物复苏是湿婆神所创造,因此,在春季要隆重地祭拜湿婆神。在帕舒帕蒂纳特寺和加德满都中心广场都有盛大的庆祝活动。
节日期间,加德满都谷地以外的湿婆教徒以及从印度来的朝圣者,纷纷借宿在帕舒帕蒂寺附近的福舍、小庙宇或临时搭起的帐篷里。节日清晨,教徒们到巴格马提河沐浴,然后到庙里敬神,奉献供品,念经和布施婆罗门。这一天,帕舒帕蒂寺内外人山人海,由警察和志愿者维持秩序。最热闹的时刻在晚间,帕舒帕蒂寺灯火辉煌,各种祭拜活动仍在继续。寺外马路边、树林里和山坡上都有湿婆信徒围坐一起弹奏和吟唱赞颂湿婆的圣歌。
在中心广场的庆祝活动由官方主持,下午3时,军队列队鸣放枪炮,之后,政府官员讲话,号召尼泊尔人民维护印度教文化,然后是文艺表演。
12.洒红节(Holi)
洒红节是一个嬉戏娱乐的节日。从尼历十一月的白半月第十二日开始,望日达到高潮。节日期间,人们无论相识与否,在大街上都可以相互抛洒红粉和装有染料的水袋。行人稍不注意,就被抛来的水袋弄湿,坐在汽车里的人也不例外。遇到这种情况,被袭击者也只是报之一笑。人们以为受红为吉祥的象征。许多人在洒红节期间为躲避袭击,不敢外出,自家人在家里互相涂抹红粉。在特莱平原区,这个节日要比加德满都热闹得多,人们不仅互洒红粉,而且燃烧篝火,唱歌跳舞,嬉戏打闹,通宵狂欢。
洒红节也来源于印度教神话。传说魔王黑拉那亚卡希布,为了将信仰毗湿奴神的儿子博尔拉哈德置于死地,让有耐火术的妹妹霍利帮助他杀子。霍利挟起侄子跳进熊熊燃烧的烈火之中,奇怪的是博尔拉哈德安然无恙,因为他在烈火中向毗湿奴神祈祷,而有耐火术的霍利女妖却被烧成灰烬。从此,人们为庆祝女妖被焚,邪恶被摧毁,以点火欢庆,称为“霍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