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关系的发展

一、政治关系的发展

(一)建国初期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中尼关系

1.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和尼泊尔两国都疲于应付内忧外患,无暇发展外交关系。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1951年尼泊尔拉纳家族专制统治结束,两国才开始着手建立新时期的双边外交关系。

我国建国之初,由于印度视尼泊尔为其势力范围,中尼建交存在困难。1955年3月,与印度交好的特里普文国王去世,新国王马亨德拉不愿受制于印度,意欲扩大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对外政策也随之发生转向。4月,万隆会议召开期间,周恩来总理会见尼泊尔代表团,两国关系向建交迈出了重要一步。

1955年7月26日,中尼建交谈判在加德满都进行。双方同意先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再解决藏尼条约等历史遗留问题。8月1日,两国签署并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关于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中尼外交关系。8月3日,中国首任驻尼大使袁仲贤向尼泊尔国王递交国书,中尼友好关系的发展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2.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两国建交之初,首先确定了要废除旧时代的不平等条约——《西藏廓尔喀条约》,因为这一条约中给尼泊尔的特权在两个主权平等的国家之间显然是不应当存在的。因此,1956年,两国代表在加德满都举行了谈判。谈判中,尼方为了摆脱印度的控制,主动提出希望同中国签订一项友好条约,但是印度却对此大加反对。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不能无视印方的意见,但也不能因为同印度友好而损害同尼泊尔的友谊,经过研究,中方提出,将友好条约与尼藏关系两方面的内容合并。9月20日,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保持友好关系以及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和交通的协定》(以下简称《中尼协定》)。该协定第3条规定:“所有在此以前存在于中国和尼泊尔之间包括中国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之间的条约和文件应即废除。”从此,尼泊尔一百来年在西藏享有的特权被全部废除,尼泊尔与中国西藏的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建立了起来。此外,条约还重申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尼关系的基本原则。两国决定互派大使,并为此做准备。

在废除不平等条约后,中尼两国又着手解决边界问题。中尼边界长1400多千米,在这之前从未划定过。清朝乾隆年间,曾在热索桥一带立过界标,但是由于年久失修,许多界标无从考查。所以从整体上说,两国边界当时未正式划定。

1958年12月,尼泊尔在拉萨设总领事馆,两国的边界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59年,周恩来总理表示,“为表示中尼友好以及在亚洲树立典范,如尼政府同意,我们也愿立即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并且经过勘测,划定边界。”在边界问题上,两国的出发点并无根本分歧,都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合理和互谅互让的原则,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双方的主要分歧在于珠穆朗玛峰的归属问题。在历史上,两国都将珠穆朗玛峰划归本国境内。

1960年3月,尼泊尔首相B.P.柯伊拉腊访问中国,毛泽东主席在会见柯伊拉腊时表示,两国人民都对珠穆朗玛峰充满感情,全部划给任何一方都不合适。从维护和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大局出发,就让边界线从珠穆朗玛峰顶穿过,两国共享珠峰。这一提议得到了柯伊拉腊首相的支持。访问期间,两国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

1960年8月11日,中尼边界联合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根据边界问题协定,在传统习惯线的基础上,或按双方地图上一致的划法,或按实际地形和双方实际管辖情况,或在共同实地查明管辖情况后,根据平等互利、友好互让的原则进行调整,确定这些地段的边界,边界谈判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1961年10月5日,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马亨德拉国王与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正式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边界条约》。1963年,两国又在北京签订了《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完成了勘界立碑任务,标定了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边界线。议定书规定,双方每5年对边界进行一次联合检查。1979年,两国签署了第一次联合检查议定书及附图,1988年又完成了第二次边界联合检查。藏尼条约与边界争议这两个横亘在中尼两国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这不仅是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更为未来两国发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3.肃清叛匪

中尼关系史上另一个重大事件是中尼密切配合肃清了尼境内的康藏叛匪。1959年西藏叛乱被镇压后,许多叛乱分子逃出西藏,流亡到印度和尼泊尔等地,其中一部分盘踞在尼泊尔北部靠近中尼边境的木斯塘县。他们时常窜入西藏境内进行抢劫、破坏,并扬言要打回西藏。

1963年形势趋于严重。原因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印度的反华势力相勾结,以迁移难民为借口,将流散在各地的康藏叛乱分子,遣送至尼泊尔西部的博卡拉,并在那里设立据点。接着,又陆续将他们迁至木斯塘。木斯塘虽是尼泊尔的一个县,但由于距首都较远,交通十分不便,实际上依然为原来的土邦王所控制。而当时的土王被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印度反动势力所收买,允许这些叛乱分子在该地区活动。他们先后搭建帐篷543顶,容纳叛匪约三四千人。叛乱分子在这里设有电台,储备了大量武器、枪支、弹药和粮食等,经常窜入我后藏地区,截断公路,杀害居民。1963年6月,叛乱分子还偷袭解放军军车,打死解放军干部,并抢夺羊群成千只。同时,他们还在尼泊尔境内进行抢劫,甚至打死尼泊尔军人和商贸人员。这些叛匪占山为王,不仅不服尼泊尔边防军管辖,而且往往也不买土王的账。他们还经常化妆成尼泊尔人或尼泊尔军队,越境进入西藏杀人越货,扰乱治安,企图以此挑拨中尼关系。有一次,解放军在科达里山口境内巡逻,发现一股叛匪,在战斗中,曾因误会打死一名尼泊尔军官,打伤10名士兵。中国政府查明情况后,即向尼泊尔政府道歉,并赔偿损失5万卢比。尼政府表示谅解。从此,中国政府命令解放军不得在中尼边界中国一侧10千米内袭击叛匪。于是,这些叛乱分子更加猖狂。从1963年起,他们居然霸占了木斯塘一带,赶走尼泊尔居民,设立哨卡,强征赋税,俨然成了一个独立王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尼两国政府于1964年举行会谈和协商,决定相互配合来消灭这些叛乱分子。尼方不断向中方提供匪徒活动情况,阻止叛匪运送粮食弹药,并同意中国军队在一定条件下,在限定地区进入尼国境,向叛匪发动攻击,尼泊尔军队也采取行动加以配合。这样,在中尼双方的配合下,盘踞在木斯塘的康藏叛匪终于在1964年6月被全部肃清。

4.高层互访

由于中尼两国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因此尽管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国土面积相差极大,人口数量对比悬殊,但是几十年来,两国一直友好相处,平等相待,关系融洽,这与两国领导人对这一原则的执行是分不开的。为了增进了解和加深信任,两国领导人互访不断。1956年9月底,尼泊尔首相阿查里雅访华,开启了两国高层互访的大门。访问期间,中尼签署协定,尼泊尔将在拉萨设总领事馆,中国开始无条件向尼泊尔提供6000万印度卢比的现金和物资援助。1957年,周恩来总理应阿查里雅首相的邀请回访尼泊尔,并受到马亨德拉国王的亲切接见。周总理特别强调两国间的平等关系,称赞阿查里雅访华是中尼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1960年3月,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访华,双方达成协议,中国政府三年内向尼泊尔提供1亿印度卢比的无偿经济援助,双方在北京和加德满都互设大使馆。7月,中国正式设立驻尼大使馆;次年9月,尼泊尔正式设立驻华大使馆,两国间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加强。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再度访问尼泊尔,在两位总理的率领下,两国代表团举行了正式会谈。周总理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努力捍卫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各国间的团结与合作,加强同尼泊尔的国家与民间合作。会后,双方签署《中国尼泊尔和平友好条约》,再次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约定在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用和平协商的方法解决双边争端。

马亨德拉国王十分重视同中国关系的发展,他于1961年9月28日至10月15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历史上尼泊尔国王首次访华,在中尼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为马亨德拉国王和拉特纳王后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刘少奇主席在致辞中表示,中方赞赏尼泊尔坚持和平与中立的外交政策。马亨德拉国王在答谢辞中表示,尼中关系源远流长,希望两国人民间的友谊能够得到不断的稳固与深化。国王在京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周年庆典,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同刘少奇主席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了正式会谈。两国签署边界条约并发表联合公报,同意扩大在工业、公路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此后,马亨德拉国王一行又访问了上海、南京、洛阳、西安、广州等城市。

建国初期中尼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两国高层间的频繁互访,大使馆的互设以及双方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双边问题等,为两国在未来保持长期友好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6年,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曾作为王储访问中国,还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1973年12月,登上王位后的比兰德拉国王携艾什瓦尔雅王后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周恩来总理到机场迎接并宴请国王一行。访问期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同国王举行会谈,同意进一步增进双边关系,加强两国在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上的合作。毛主席承诺,要将铁路修到拉萨,连接尼泊尔,并表示不会将革命打到国外,打消了国王对于共产党的恐惧。

1978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尼泊尔。这是继1960年周恩来总理之后,我国主要领导人的再度访尼,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此后,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主席李先念(1984年),以及乔石副总理(1987年)、李鹏总理(1989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993年)等先后访尼。尼泊尔方面,比兰德拉国王(1978、1979、1982、1987、1993年)、基·尼·比斯塔首相(1979年)等也先后访问中国,频繁的高层互访推动了中尼友好关系向更深和更广的方向继续发展。

(二)冷战后双边关系的深入发展

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印关系也随之得以缓和与改善,逐渐趋于正常。中印关系的改善不但没有影响中尼双边的友好合作关系,反而更有利于它的发展。这首先是因为这种关系经历过几十年风雨的考验,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珍视同尼泊尔之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并高度重视和发展这种关系。再者,在冷战时代,印度对中国同其他南亚邻国发展关系比较敏感,现在随着中印关系的改善和彼此信任的逐渐增强,这种敏感度将会减弱并逐渐消失。这自然也有利于中尼两国能放手深入发展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1992年3月,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作为尼泊尔民选政府的领导人正式访问中国。访问期间,李鹏总理会见柯伊拉腊首相,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公报中指出:“两国领导人满意地看到,中尼双边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同意进一步加强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和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此外,两国还签订《1992年中尼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1995年4月,来自尼泊尔共产党的阿迪卡里首相访华,两国召开中尼政府间贸易与经济合作会议,并签署了一项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根据协定,中国将向尼泊尔提供46亿尼泊尔卢比的经济援助,尼泊尔将在香港回归后设立驻香港总领事馆。

1996年12月,应比兰德拉国王邀请,江泽民主席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国王为江泽民主席举办了隆重的欢迎宴会。双方一致同意,要共同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世代友好睦邻伙伴关系。访问期间两国签署协定,中方将向尼方提供5.6亿尼泊尔卢比的经济援助。

2001年2月,比兰德拉国王再度访华,这是他对中国的第十次访问,也是新世纪第一位国家元首访问中国,比兰德拉国王对于中国的重视以及中尼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可见一斑。国王在出席海南“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后,前往北京同江泽民主席、胡锦涛副主席、朱镕基总理等举行了会谈。中方承诺,将在交通运输、承包工程以及贸易等领域与尼方积极探讨新的合作途径,并愿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尼泊尔的经济建设提供帮助。

同年5月,朱镕基总理应柯伊拉腊首相邀请访问尼泊尔,两国签署了包括财政援助协议以及将尼泊尔列入中国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谅解备忘录等6份合作文件。

2002年7月,贾南德拉国王访华,并同江泽民主席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两国元首出席了两国合作协定的签字仪式。两国相关负责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尼泊尔国王陛下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尼泊尔国王陛下政府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和其他有关问题的协定》。

2003—2007年间,包括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外交部长李肇星、国务委员唐家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先后出访尼泊尔,尼泊尔王储帕拉斯、外交大臣潘迪、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奥利也先后访华,巩固并延续了中尼两国几代领导人间建立起的友好合作关系。

2005年,时值中尼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尼泊尔国王贾南德拉互致贺电。胡锦涛主席在贺电中表示:“建交50年来,中尼关系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始终顺利发展……中方愿与尼方一道,继续弘扬两国传统友谊,深化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为发展中尼世代友好的睦邻伙伴关系而不懈努力。”贾南德拉国王在贺电中表示:“中国是尼泊尔真正的朋友,尼泊尔人民极为珍视与中国的友谊。尼方相信,在未来岁月中,尼中友谊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尼中两国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将会达到新的高度。”

2008年,作为世界上最年轻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普拉昌达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闭幕式,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分别与普拉昌达总理举行了会晤。胡锦涛主席感谢尼泊尔政府和人民对北京奥运会的支持,并表示:“中国政府尊重尼泊尔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支持尼方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做出的努力。”“感谢尼泊尔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在涉藏问题上给予中方坚定支持。”普拉昌达则表示:“尼泊尔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允许任何人在尼泊尔从事损害中国利益的活动。”“尼泊尔视中国为可信赖的朋友,希望在实现国家永久和平、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得到中国的帮助,愿同中方密切合作,将尼中友好关系提高到新水平。”

2009年12月,尼泊尔总理尼帕尔访华。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分别会见尼帕尔总理,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世代友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两国总理还共同出席了经贸、青年交流等领域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仪式。访华期间,尼帕尔总理一行又访问了拉萨、西安、上海等城市。

2012年1月,应尼泊尔总理巴布拉姆·巴特拉伊的邀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尼泊尔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温家宝总理第一次访问尼泊尔,也是继朱镕基总理之后中国总理十年来首次访尼。在同巴特拉伊总理会谈时,温家宝总理表示:“当前,尼泊尔处于关键的历史转型期。中方尊重尼方选择的发展道路,支持尼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巴特拉伊总理则表示:“温总理此次访尼是历史性的,必将巩固和增进双方政治互信,推动互利合作,为尼中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双方宣布2012年为“中尼友好交流年”,同意进一步促进两国在文化、教育、青年、媒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会谈后,两国发表《中尼联合声明》,签署了《中尼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尼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协定》《中尼边民过界放牧协定》《中尼文化合作协定》等八个合作文件。此次访问成果丰硕,是两国友好合作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15年6月,参加尼泊尔地震灾后重建国际会议的王毅外长与尼泊尔外长潘迪举行会谈。王毅代表中国政府再次就“4·25”特大地震向尼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诚挚慰问,并表达了中方将积极参与尼泊尔灾后重建,愿意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潘迪则对中国政府在地震后对尼方慷慨无私的帮助表示感谢,并对中方救援队、医疗队、防疫队展现出的敬业精神、专业水平和过人勇气表示赞赏。

2016年3月,尼泊尔总理奥利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分别会见奥利总理,两国领导人对中尼1955年建交以来各领域合作取得的显著成就表示满意。中方对尼泊尔颁布新宪法表示欢迎,期待尼泊尔以此为契机,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中方将继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尼泊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无偿援助。奥利则重申,尼泊尔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表示愿保持高层交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访问期间,双方发表中尼联合声明,并签署了自由贸易、过境运输、互联互通、金融等领域的10项合作协议。奥利此次访华意义重大,它不仅将中尼友谊推向了新的高度,还开启了过境贸易的大门,对促进尼泊尔的贸易多元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7年3月23日,尼泊尔普拉昌达总理访华并参加博鳌亚洲论坛。这是普拉昌达在2016年8月3日第二次出任总理后两度出访印度的背景下访华的。普拉昌达表示,尼完全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并希望加入“一带一路”项目。中方承诺援助尼泊尔900万人民币用于当年5月14日举行的地方一级的选举。普拉昌达重申了全面落实此前奥利总理2016年3月访华时达成的所有协议的承诺。

2018年6月19日至24日,奥利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自新政府组建以来,尼泊尔加强了与中印两个邻国的关系。奥利表示:“中印两个邻国都与我们有着广泛、包容且多元的关系,希望通过发展跨境互联互通,将尼泊尔从‘陆锁国’转变为‘陆连国’。”通过会谈,两国签署了政治、交通、基础设施、产能、经济技术等十余项双边合作文件。

2019年4月24日至5月2日,尼泊尔总统比迪亚·德维·班达里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她第一次以尼泊尔总统身份访问中国,也是尼泊尔总统对中国的首次正式访问。访问期间,双方签订了中尼过境运输协议议定书、传统医学合作和“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等。中尼铁路被列为“一带一路”推进项目。

2019年10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金奈结束与莫迪的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后,前往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一次访问尼泊尔,也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23年再访尼泊尔,对尼中两国来说都意义重大。这一次历史性的访问,最重要的成果是将10年前的“中尼世代友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中尼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习近平强调,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规划中尼关系:一是深入对接发展战略,中方支持尼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繁荣尼泊尔,幸福尼泊尔人”的美好愿景,愿同尼方加强政策沟通,开展治理能力交流合作;二是要加快提升联通水平,将共建“一带一路”同尼泊尔打造“陆联国”国策对接,积极改造跨境公路,启动跨境铁路可行性研究,逐步增开边境口岸,增加两国直航,加强通信合作,加快构建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三是促进贸易和投资,推进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推动产能和投资合作,中方愿帮助尼方合理开发水电;四是增进民心相通,促进教育、旅游、地方、传统医药、媒体、智库、青年等领域交往,中方将为尼灾后重建提供帮助,做好供水水质改善项目,加强珠穆朗玛峰保护合作;五是加强执法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维护共同安全;六是加强多边协调,共同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维护两国发展权利。奥利表示,中国的发展繁荣是尼泊尔的重要机遇,尼中传统友谊牢不可破,无论外部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尼方对华友好政策不会变,尼中关系发展的方向不会变,尼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也绝不允许任何势力利用尼泊尔领土从事反华分裂活动。

中尼两国以诚相待,已成为彼此真诚可靠的朋友。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始终都能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中国一贯支持尼泊尔捍卫自己国家主权利益和民族独立的斗争,尼泊尔也一贯主持正义,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给予中国极大的支持。在西藏问题上,尼泊尔一再强调不允许任何人利用其领土从事分裂西藏和反对中国的活动。在台湾问题上,尼泊尔坚持奉行一个中国的原则,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一些国家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多次提出恶意攻击中国的提案,在历次斗争中,尼泊尔都站在中国一边,为挫败西方在人权会议上的反华阴谋贡献了力量。

中国与尼泊尔建交60多年以来,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双边睦邻友好关系。这种友好关系在半个世纪的国际风云中,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具有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友好相处的典范。在两国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必将世代传承,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附表 中尼高层互访年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