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斯族
尼泊尔虽然民族众多,但却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主体民族。如前所述,以尼泊尔语为唯一母语的卡斯族人数虽然众多,但因为很多卡斯族人对“卡斯”这一称谓并不认同,[1]再加之各次人口统计时都没有按“卡斯族”来统计,而是按种姓统计,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卡斯族”并没有形成。
从种源上讲,卡斯人与雅利安人比较接近,他们最早生活在西部喜马拉雅山麓地带,主要以游牧业为主,间或种植粮食。约公元前1500年,卡斯人经西藏和加瓦尔一带进入印度,后来逐渐东移,于公元10世纪左右进入尼泊尔,并在卡尔纳利河流域建立了“卡斯王国”。由于卡斯人不遵守种姓制度,平原地区的正统印度教徒有些瞧不起他们,不愿承认他们与自己是同一血统,因此他们把卡斯人习惯上看成是类似首陀罗的低级种姓。
穆斯林入侵印度后,战败的印度教徒纷纷逃亡到尼泊尔西部山区。这些逃难的人员中,有不少是属于婆罗门和刹帝利的王室和上层贵族,最初他们散布在尼泊尔西部山区为各个土邦王国效力。由于他们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而且文化水平也较高,头脑复杂,善于斗争,因此很快便取得了这些土邦王的信任,有的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卡斯人原本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但在这些从印度来的印度教移民的影响下,他们皈依了印度教。他们也遵守种姓制度,但不像正统的印度教徒那样严格,同其他信仰印度教的民族一样,卡斯族也分成许多种姓等级,如婆罗门、切特里(刹帝利)、塔库里、卡米、达迈、萨尔基等。
卡斯人的种姓中,属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的较多,而属于吠舍、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很少,这与印度种姓的金字塔形分布有些不同。特别是在尼泊尔西部山区,切特里种姓的人特别多,有时整个村子差不多都是切特里种姓。这是因为最初从印度来的移民在推行印度教时,在种姓制度方面实行了比较灵活的策略。比如,他们一反常规,对皈依印度教的卡斯人,一般都授予切特里这样高级的种姓,并且对他们与当地原住民族妇女结合后所生的子女,也一并赋予切特里的种姓。长此以往,自然就形成了当地尼泊尔人中以切特里种姓居多的情况。
卡斯族虽然未被公认为是尼泊尔的主体民族,但它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却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统治了尼泊尔239年的沙阿王朝国王即来自这个民族,各届政府的首相或总理、部长等,大都也来自这个民族,其中尤以山区婆罗门为最多。
卡斯族的种姓情况大致如下:
(一)婆罗门
卡斯族的婆罗门一般分两类:一是普尔比亚婆罗门,即东部婆罗门;一是库马因婆罗门,即西部婆罗门。“普尔比亚”(Purbiya)是尼语“东方”的意思;“库马因”一词源自印度北部(尼泊尔以西)“库毛恩”(Kumaon)这一地名,因此,这两类婆罗门可能是由他们来自不同的方向而得名的。他们各自都认为自己比对方更“纯洁”、更“高贵”。
尼泊尔历次人口统计时,一般都将婆罗门分为山区婆罗门和平原婆罗门两大类。虽然他们大体上都属卡斯族,但平原地区的婆罗门由于与印度新近移民接触更多,因此种姓更加复杂。他们与山区婆罗门由于在来源、心理素质方面不同,相互之间的来往很少,相互通婚的现象更是少见。根据2011年人口统计,山区婆罗门为3226903人,占全国人口的12.2%,平原地区的婆罗门为134106人,占全国人口的0.5%,人数要比山区婆罗门少很多。
婆罗门由于要从事宗教活动,从小受教育较多,文化水平较高,加上他们在种姓方面的优越条件,在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但在尼泊尔有相当多的婆罗门仍是普通百姓,从事农耕或干其他的营生,他们之中稍懂一点吠陀经和宗教礼仪的人,可以在正业之外为一般人家充当祭司,赚取一定的收入。在知识阶层中,有相当多的人出身婆罗门,在政府部门中亦是如此。
婆罗门有一亚种姓称作“洁西婆罗门”(Jaisi Brahman),这种人是婆罗门男女之间的非婚生子女。他们虽有婆罗门种姓的身份,但社会地位较低,不能充当祭司。
婆罗门与塔库里妇女的婚生子女称“哈马勒”(Hamal),被列为塔库里种姓。婆罗门出家后便失去原有种姓地位,还俗后也不恢复种姓,所生子女也无种姓地位,称“森耶西”(Sanyasi),可从事任何工作。2011年人口统计时,这类人有22.8万。
(二)刹帝利
尼泊尔的刹帝利种姓也基本上分两类:一是切特里,一是塔库里。后者比前者人数少,但其社会地位较前者要高。“塔库里”一词起源于中世纪,当时尼泊尔西部山区群雄割据,土邦林立,互相征伐,那些在战斗中表现最为出色和最有影响的人,被人们尊称为“塔库里”(Thakuri)。经过世代相传,塔库里就演变成一个种姓。比如沙阿王朝统治者的沙阿姓氏就属于塔库里种姓。2011年人口统计时,切特里有439.8万人,塔库里有42.6万人,两者相加为482.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2%。
(三)吠舍
尼泊尔的吠舍种姓很少,而且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从种姓制度来看,吠舍种姓一般为平民,多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也有的从事农业。尼泊尔的尼瓦尔民族喜欢经商,从职业上看相当于这一种姓,但他们总体上不属于印度教社会的民族,因此不能称为吠舍。西部山区的农民,因为很大一部分被赋予切特里种姓,因而等级比吠舍高。中部和东部山区的农民,大部分属于非印度教社会的民族,而且尼泊尔城市不发达,手工业者和商人阶层发展不充分,因此,尼泊尔的吠舍种姓数量较少。居住在南部平原的印度裔马德西人中有一部分吠舍种姓,但他们不属于卡斯族。
(四)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
首陀罗是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服务的种姓,是四种姓中等级最低的,多从事被称为“不洁”的低贱职业和服务行业。这些人中有奴隶、仆役、雇工、雇农、佃农、牧人,以及从事制革、浆洗、屠宰、清洁等职业的人。
后来,那些从事所谓最低贱职业的人又被称作“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被排除在四种姓之外,圣雄甘地称他们为“神之子”,主要从事制革、清扫、屠宰、运尸等“不洁”行业。种姓制度在法律上被废除以后,这些受压迫和受歧视的人一般被称为“达利特”(Dalit),即“受压迫的人”。尼泊尔到底有多少达利特,目前尚无确切数字。根据历次人口统计,常见的卡斯族“达利特”,即山区“达利特”有:卡米(Kami)——铁匠;达迈(Damai)——裁缝兼吹鼓手;萨尔基(Sarki)——皮匠和修鞋匠;巴迪(Badi)——乐工、鼓手;加依内(Gaine)——说唱艺人等;尼瓦尔族和平原地区的“达利特”较多,但他们不属于卡斯族。[2]
另外,还有一种叫“加尔蒂”(Gharti)的人,他们是奴隶的后代。在过去,婆罗门以外的其他种姓犯罪后即沦为奴隶。这些奴隶直到1924年拉纳首相昌德拉·沙姆谢尔当权时才获得解放,但失去了原来的种姓身份。2011年人口统计时,这类人被单独列出来,有118650人。虽然这部分奴隶解放了,但他们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土地,因此不得不靠借债过日子。久而久之,债务还不上,他们就被迫沦为债务劳工(契约劳工),即实际上的奴隶。尼泊尔语称之为“卡麦亚”(Kamaiya)。在尼泊尔,不仅加尔蒂人有这种情况,其他民族或种姓也有“卡麦亚”的现象。2000年7月17日,尼泊尔政府宣布雇用契约务工为非法。这样,被解放出来的“卡麦亚”约有几万人,但是由于土地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他们的生活实际上仍无保障。
在尼泊尔还有一个数量比较大的穆斯林群体,2011年人口统计时被单独列出,约有116.4万人。这一群体从族源上讲,很大一部分也应该算是卡斯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