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和发展战略

一、经济制度和发展战略

尼泊尔长期以来采取国家直接干预和指导经济发展的方针,实行公私营并举的混合经济模式。

尼泊尔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实施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来制定发展战略和分配发展资金的。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尼泊尔自1955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以来,至目前已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其中第二个五年计划为三年)、一个“三年过渡计划”、一个“三年发展计划”。这十个五年计划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1960年)、第二个三年计划(1962—1965年)、第三个五年计划(1965—197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1970—1975年)、第五个五年计划(1975—1980年)、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第七个五年计划(1985—1990年)、第八个五年计划(1992—1997年)、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2002年)、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年)[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1960年)是一个实验性计划,发展的重点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农业被置于次要地位。第二个五年计划在实施之前,由于1960年马亨德拉国王亲政后进行政体改革,这个计划向后推延了两年,即1962—1965年。该计划首次将私营部门列入发展计划给予投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5—1970年)将15年内国民收入翻一番作为长远目标,计划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4.7%。第四个五年计划(1970—1975年)确定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率为4%,将交通运输业作为首要发展部门。第五个五年计划(1975—1980年)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大发展区,即东部、中部、西部和远西部区(后增加一个中西部发展区)。该计划首次将农业置于最优先地位,交通运输降为第二位,工矿业、商业和电力则为第三位。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作为基本目标,计划重点仍是农业部门。第七个五年计划(1985—1990年),农业仍是发展的重点,社会服务业被列为第二重点。第八个五年计划(1992—1997年),由于1990年尼泊尔发生宪政变革,发展计划因此顺延两年,其宏观经济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5.1%,对私营部门的投资首次超过公营部门。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2002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6%,私营部门投资占66.4%,侧重于公益事业的发展,教育卫生也被列为发展重点。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年)正值尼泊尔内战时期,经济发展缓慢。

2008年5月,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建立,长达239年的沙阿王朝统治终结。尼泊尔政府随即出台了“三年过渡计划”,其目的是发展经济、减少失业和贫困、建立持久和平,为处在转型时期的尼泊尔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2009年,尼泊尔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了“三年发展计划”(2010—2013年),对经济增长率要求保持在5%以上,同时要减少贫困人口、降低婴儿死亡率、提高小学净入学率等。

尼泊尔的私营经济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尼泊尔开始引入市场机制。20世纪90年代,尼泊尔的“民主运动”取得胜利,国王成为立宪君主。在全球经济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尼泊尔政府遂于1992年开始以经济自由化为中心的经济改革,其中包括将国营企业私有化,鼓励私人投资和吸引外资等。1994年尼泊尔公开进行股票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