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雕塑、绘画及其他
(一)建筑
尼泊尔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且有自己的特色。唐代出使南亚使者王玄策记述了当时尼泊尔“凯拉什库特宫”的盛况,这座宫殿高七层,据说可容纳上万人,可见当时的建筑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旧唐书》中对此有记载:“宫中有七层之楼,覆以铜瓦,栏槛楹袱,皆饰珠宝。楼之四角,各悬铜槽,下有金龙,激水上楼,注于槽中,从龙口出,状若飞泉。”可惜这座大厦今日已荡然无存。
现代尼泊尔的民居因地理环境、民族不同而不同。加德满都谷地的典型民居是3—5层的砖木结构楼房,木制的大门、门廊、窗户,檐柱宽大而突出,注重雕刻,一层或多层屋顶探出在外。这种向四面伸出的多重檐大屋顶建筑,是尼泊尔特有的建筑形式,被称为“帕苟大”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的建筑被广泛应用于巨大的宫殿和庙宇,十分壮观。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具有木质多层房顶,且从下向上逐层缩小;二是门、窗、梁、脊装饰之多,为世界少有。这种风格建筑融合建筑、雕刻、绘画等多项工艺,突出体现了精巧端庄的阁楼式风韵。其底座一般呈正方形或长方形。每层伸出的屋顶四角和中间顶檐都与下边墙体以扁形柱头相连撑。扁形柱头上刻有花卉、鸟兽和神像,四角的柱头一般以镇角兽装饰。基座的台阶层数与房顶的层数相等,或为房顶层数的倍数。基座前面一般放有石狮或石象。房屋的窗户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孔雀开屏形等。每个窗户几乎都是一件精雕细刻的艺术品。巴德岗的布加利僧舍墙上的孔雀窗和巴德岗王宫的55扇窗,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建筑的大门也十分考究,门扇、门框、门楣上的半圆形券拱和廊柱,一般多以黑色粗大木材建造,上面刻有花鸟人兽、蛇龙爬虫和几何图形,生动优美,栩栩如生。房顶和屋脊上,则多镶以铜制塔顶和华盖,檐边缀以铜铃。
这些大型建筑的屋顶及门窗和一部分墙面,常用鎏金铜板建造或装饰。建于公元8世纪初的帕舒帕底纳特(兽主庙)就是一个代表作。该庙主体建筑是两层屋顶的大殿堂,其上的大屋顶、檐头、格子窗棂和柱头上的神像,全部是鎏金结构,屋顶冠以鎏金宝顶等饰物,使整个建筑金光闪烁,耀眼夺目。帕坦的大金庙和巴德岗的金门,也是鎏金铜雕建筑艺术的杰作。
“帕苟大”式建筑在尼泊尔各地很常见。现存最早的这类建筑是加德满都谷地建于公元4世纪的昌古·纳拉扬神庙。其他比较著名的主要有谷地三镇的王宫和庙宇、塔莱珠女神庙、巴德岗的五层塔神庙、廓尔喀的巴桑塔普尔宫殿和努瓦科特九层宫殿和其他一些著名城堡。
尼泊尔对窣堵波佛塔(Stupa)建筑也给予了发展和创造。在印度,窣堵波佛塔最初时只是一个半圆形古冢形式。在尼泊尔,这种佛塔分为五个部分:塔座、覆钵、宝箧、相轮和塔刹。其中,覆钵、宝箧和塔刹部分得到了充分和完美的发展。如斯瓦扬布大佛塔,在巨大的覆钵上建有宝箧,宝箧四壁各画有一对佛眼,佛眼下勾画出一个红色的鼻子,形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宝箧上面再起十三重圆形相轮,塔刹顶部覆以伞盖、华幔、铜铃,并以顶端同形小塔作为极顶。因塔刹全部为铜制鎏金结构,并建在一座小山顶上,在太阳的照射下,全塔闪出特别耀眼的金光。
还有一种建筑风格,即印度式的“舍卡拉”(Shikhara)建筑在尼泊尔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舍卡拉”意即“顶端、尖顶”。印度的舍卡拉大都浑圆雄伟,而尼泊尔的则呈锥状,顶部很尖,外形秀美。这种建筑的体积要小一些,构造相对简单,在尼泊尔的数量要少一些,比较著名的有帕坦的黑天神庙、大觉寺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尼泊尔建筑艺术也受到了外国建筑艺术的影响。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尼泊尔也修建了一些欧式的、伊斯兰式宫殿、饭店和其他建筑。比如政府大厦“狮宫”、纳拉扬希蒂王宫、清凉宫等,有的虽已破旧,但仍可看出昔日的辉煌。在一些现代派建筑中,传统的帕苟大式屋顶、仿古门窗等被运用其中。加德满都的比兰德拉国际会议中心和贾纳克普尔的罗摩悉达成婚庙,都采用了大屋顶的建筑形式。
(二)雕塑
1.木雕艺术
尼泊尔的木雕有十分悠久的传统。加德满都谷地的主要民宅都有经过雕琢的木制门窗。宫殿和庙宇更是集中了木雕的精华。由于年代久远,木质的雕塑经不起岁月侵蚀,很多已经荡然无存。现存最完好的是位于巴德岗老王宫的55扇宫殿,它可以算作是木雕工艺的集大成之作。此外,在巴德岗布加利僧舍墙上的一幅孔雀开屏的立体透雕图像,也反映了尼泊尔木雕艺术构思的巧妙和工艺的精美。在加德满都、巴德岗和帕坦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见古朴的木雕工艺。寺庙和宫殿的房檐四角柱头上色彩斑斓的半羊半马镇角兽,中间檐柱上伫立的神像和花卉人物、大扇的格子窗棂、大门、门上拱券上的雕刻等,都显示了木雕工艺的精巧。在民宅的门框和窗户上,也雕刻有各种花卉和吉祥物。
在巴德岗,有一个珍藏大量木雕艺术品的博物馆。这些作品大都创作于15—18世纪,最早的有13世纪的作品,其中有神像、佛像、人像和动物像。三神一体像、湿婆一家、象头神、大悲佛、大鹏金赤鸟等作品,都雕刻得很精美。
木雕不像石雕那样与宗教息息相关,比较世俗化,常用于现实生活。除神像外,人们还用木雕制作人像、花木、鸟兽、浮雕和日常装饰品,反映了尼泊尔人民不仅热爱宗教,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2.石雕艺术
石雕是尼泊尔最古老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石雕主要以宗教神话为题材,反映人们的信仰和精神依托。公元前249年,印度阿育王来蓝毗尼朝拜佛迹,曾留下一座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在加德满都谷地,建于公元1世纪的女神像、菩萨像和一个半身罗刹石像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石雕。到了5—9世纪,尼泊尔的石雕艺术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出现了许多经典之作。例如,建于8世纪布达尼勒根塔神庙(Budhanilkantha)池塘内的毗湿奴石雕,无论从雕刻技艺和造型艺术来说,都是一件稀世杰作。在这一雕像中,毗湿奴仰卧在九条巨蟒盘绕的蛇榻之上,双目视天,两足相叠,手持飞轮、叉镖、海螺、莲子。国家博物馆收藏的6世纪的《马拉的诱惑》《摩耶夫人》《湿婆和波罗伐底》,以及昌古纳拉扬神庙内建于8世纪的《毗湿奴三界现身》《毗湿奴世界》和斯瓦扬布佛塔旁9世纪的释迦牟尼立像等,都是石雕精品。
以上这些建于梨查维时代的雕刻具有线条简洁有力的特点,到了马拉王朝时期,石雕作品则更为细腻,更重装饰性。帕舒帕底纳特庙内马拉王朝制作的湿婆“林伽”石雕,是印度教最神圣的作品。马拉王朝在帕坦建造的黑天神庙和庙内《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的精美浮雕,也是尼泊尔石雕艺术的杰作。帕坦马拉王宫的浴池墙上还刻有数百个神像和鸟兽,精细优美,栩栩如生。宫殿庙宇广场前的守卫石狮、石象、石神更是多姿多彩。在巴德岗,马拉王朝统治者还在尼亚塔波拉神庙的塔基台阶上,建造了两排对称的女神、狮鹫、大象、雄狮和力士的石雕像,造型十分生动有趣。
尼泊尔的石雕艺术受到了印度贵霜、笈多和波罗王朝艺术风格的影响,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是保持了尼泊尔本土的特色。
(三)绘画
绘画艺术也是尼泊尔艺术的瑰宝。公元5世纪中叶的梨查维时代,尼泊尔的绘画艺术就已经很发达。贝叶经抄本上的神像插图和贝叶经木盒上的彩绘都十分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公元7世纪,尼泊尔的唐卡绘画(尼泊尔人称为“包瓦”,Pauva)已达很高水平,到9—10世纪时更趋成熟。我国西藏的唐卡画初期直接受到了尼泊尔的影响。赤尊公主嫁入西藏时,带去不少工匠,他们在修建小昭寺时,在墙上绘制壁画。布达拉宫现有一幅《帕巴鲁给夏阿》,便是赤尊公主从尼泊尔带到西藏的唐卡之一。15—16世纪后,藏传佛教的神灵体系和画风又反过来影响到尼泊尔,使包瓦绘画的颜色更加鲜艳,而且西藏密宗护法神、双身像、复杂的坛城也成为包瓦绘画的主要题材。
现在,尼泊尔的包瓦画主要由尼瓦尔族画师和信奉藏传佛教民族(如塔芒族)的画师制作,技艺与西藏的唐卡画几无区别,只是色彩不如唐卡画那样浓厚,构图比较自由,少量的绘有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今天,包瓦画受到尼泊尔政府的重视,每年举行全国展览,并进行评奖活动。
尼泊尔古代的壁画今已无存。巴德岗王宫《罗摩衍那》壁画为马拉王朝时期的作品,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尼泊尔的书页画属于小幅绘画作品。中世纪时书页画创作于木板、棕榈叶、桦树叶和纸张上。尼泊尔现存最早的图书彩色封面画,是藏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封面画。现存尼泊尔国家画馆的《五卫书》中的插画“五佛”和《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18位神像图,是中世纪优秀彩色书页画的代表。随着历史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尼泊尔书页画的表现手法也不断丰富。除宗教题材外,普通人物画也现身其中,如国王像、将军像、老人像等。这些画画技纯熟,精巧细密,着色均匀,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尼泊尔的现代绘画艺术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的统治者拉纳家族修造了巨大的欧式官邸和馆舍,引进了西方的建筑、装潢、塑像、油画及肖像艺术等。一些热爱艺术的尼泊尔青年开始去英国在加尔各答开设的艺术学校学习。1962年尼泊尔举办全国第一次现代画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尼泊尔现代艺术已发展为油画、水彩、铅笔画、雕塑等门类齐全,各种风格纷呈的独立艺术门类。
(四)其他手工技艺
在梨查维时代,尼泊尔的造像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12—13世纪由于穆斯林侵入印度,大批佛教僧侣逃至尼泊尔避难,使加德满都谷地造像艺术迅速发展,走向兴盛。因此,当时的阿尼哥应邀到西藏修建佛塔和佛像,并非偶然。马拉王朝时代金属造像艺术走向鼎盛,不仅神像铸造更加精美动人,对各种鸟兽树木和花草,以及对各种装饰物的铸造也很逼真。
尼泊尔国家博物馆收藏的14世纪的“不空成就佛”和15世纪“持莲菩萨”,极具古典风范。加德满都谷地的三个王宫广场中间石柱上三个国王的坐像、帕坦王宫院内的恒河女神和朱木拿河女神像、斯瓦扬布大佛塔的度母、释迦牟尼立像都十分优美动人。
尼泊尔的金属佛像艺术享誉国外,是尼泊尔一项极受欢迎的出口产品。金属工艺除了铸像外,也广泛应用于制作礼仪用的各种立式大小灯台、铜铃、金刚杵等法器和日常生活器皿中。
烧制赤土陶器是南亚次大陆古老的技艺。尼泊尔在这一工艺上也有很高的水平。加德满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17世纪的赤陶像《大戈力女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帕坦的大觉寺完全是由赤土陶制的砖建成,每块砖上都烧有佛像一尊,是一座稀有的赤陶艺术建筑。
尼泊尔面具制作也有古老的传统。节日演出的舞剧大多使用面具,题材取自宗教和神话故事,造型多种多样。
廓尔喀弯刀是尼泊尔人的生活用品,也是防身武器,现已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