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与民族
尼泊尔国土面积不大,但人口却不少,人口增长率也很快。自1911年始,尼泊尔大概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以下是1911年以来历次人口统计数据:
表3-1 1911年以来尼泊尔历次人口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尼泊尔中央统计局2015年统计数据。
从统计数据看,1920年人口普查时人口数量较1911年有所减少,据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数以万计的廓尔喀士兵加入英军作战,导致人口减员;二是1918年尼泊尔发生一场大流感,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1920—1930年间人口继续减少,据分析可能是人们担心普查是为了编制征兵名册,所以很多家庭少报和隐瞒了男性人口。1930—1941年间,尼泊尔人口有适度增长。1941—1954年,尼泊尔人口达到年均2.53%的增长峰值。其中一个原因是二战结束后许多廓尔喀士兵返乡,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另一个原因是普查手段较以前细致、准确,许多以前漏掉的人口得以补上。1961年和1971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可靠,基本反映了当时人口增长的情况。1971—1981年,尼泊尔的人口年增长率高达2.26%。据信这是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结果。1981年以后至2001年,尼泊尔人口始终保持在2%以上的年增长率,从而使2001年的人口普查突破了2000万大关。2015年,尼泊尔人口估计数为28037904人,其中男性13593069人,女性14444835人。
尼泊尔人口的男女比例比较均衡。1991年人口普查时男女比例为49.87∶50.13。之前的1981年人口普查时,男女比例稍高于此,为51.22∶48.78。2011年人口普查时为51.50∶48.50,男女比例有不太平衡的趋势。以下是近五次人口普查的男女比例:
表3-2 尼泊尔男女人口比例
资料来源:尼泊尔中央统计局2015年统计数据。
尼泊尔人口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南部平原和中部谷地,高山地区人口稀少。据1991年人口统计,特莱平原的面积仅占全国的17%,但人口却占46.6%,人口密度为344.38人/平方千米;中部山区面积占全国的68%,人口占全国的45.5%,人口密度为84.06人/平方千米;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占全国面积的15%,人口仅占9.7%,密度为66.17人/平方千米。经过20年的人口快速增长后,2011年人口统计时,特莱平原的人口密度进一步增大至532.3人/平方千米,中部山区也增加到113.85人/平方千米,北部高山区的人口密度则变化不大,仅为80.72人/平方千米。见下表:
表3-3 尼泊尔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千米)
资料来源:尼泊尔中央统计局2015年统计数据。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2001年以前,尼泊尔人口平均以每年2%以上的高速度增长。2001年人口普查时已超过2000万。2001年以后稍有放缓,但仍保持在年均1.14%的增长率。人口快速增长不仅成为尼泊尔解决贫困问题的障碍,同时也加重了就业、资源、医疗、教育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尼泊尔印度教徒占绝大多数,受传统习俗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尼泊尔对家庭生育一直没有限制。目前,城市里每个家庭一般有三四个孩子,而农村里则更多。2011年人口统计时,城市人口为4423820人,占全国人口的16.7%;农村人口为21970684人,占全国人口的83.3%。首都加德满都市的常住人口年增长率高达6.24%,目前已经超过一百万。许多原本居住在农村的年轻人不断涌进城里寻找就业机会,使得城市人口过度密集,给当地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并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在国民经济方面,人口膨胀严重削弱了尼泊尔政府在消除贫困方面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尽管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使近几年来经济增长率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却依然无法遏制贫困人口的不断增长。据有关方面统计,尼泊尔目前仍有4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至少有上千万人口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如此庞大的贫困人群不仅加重了政府在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沉重负担,也给尼泊尔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定因素。许多经济困难的家庭无力抚养众多的子女,致使不少儿童从小就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
此外,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还造成了诸如就业困难、住房和交通拥挤等许多问题。为此,尼泊尔有关方面及其他一些机构、专家等一再强烈呼吁政府和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2001年10月,尼泊尔议会通过了一项有关准许妇女有条件堕胎的法案,结束了尼泊尔禁止在本国境内实行人工流产手术的历史。
为了缩小尼泊尔国内贫富差别,尼泊尔政府前不久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实行土地均有化,即将私人拥有的土地数量规定出最高限额,超出限额的土地将被划分出来分给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政府推行这一土改政策不仅是为了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国内政治及社会局势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