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与合作
自中尼两国建交以来,除政治、经济方面的交往外,双方在教育、文学、艺术、广播、宗教、体育、科学、摄影、出版、旅游等方面均有交流。
1953年,为加强同中国的关系,尼中友好协会成立。同年,尼泊尔著名诗人拉克希米·普拉萨德·德瓦科达带领青年代表团访问中国,为中尼两国的民间友好往来打开了一扇大门。此后,阿尼哥协会、尼中教育协会、尼中合作协会、尼中体育友好协会、尼中妇女友好协会先后成立,为促进两国人民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57年起,中国政府每年向尼泊尔提供100多个政府奖学金名额。2003年4月12日,中国教育展首次在加德满都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过6届,尼泊尔是南亚国家中举办中国教育展最多的国家。中国高等院校以其优越的办学设施和良好的师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尼泊尔学生前往中国学习,中国已成为尼泊尔的主要留学目的国之一,自费留学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目前,已有超过3000名尼泊尔留学生赴华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5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首先在国内开设尼泊尔语专业。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也开设了尼泊尔语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两校已培养尼泊尔语专业人才数百名。目前,他们活跃在我国外交、对外联络、对外传播、语言教育、对外援助等领域,正不断为我国的中尼友好交往事业贡献力量。
1975年6月25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尼泊尔语广播正式对尼开播,它为中尼交往搭建了一座信息桥梁,是尼泊尔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是中尼广播媒体合作的主流平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CRI尼泊尔语广播已实现大广播、调频广播、在线广播、微广播、平面媒体、广播孔子课堂等多样化的传播服务形态。2012年10月13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尼泊尔加德满都FM92.4调频台正式开播,这是国际台自2006年以来在海外开设的第80家整频率落地电台,这也标志着国际台尼泊尔语广播正式迈入全媒体时代,它将为增进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加强双方在各领域的交流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对尼泊尔的研究方面,中国学界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在研究尼泊尔问题的专家中,以南亚问题研究学者王宏纬最为著名。他的著作主要有《高山王国尼泊尔》(1980年)、《尼泊尔民族志》(1990年)、《尼泊尔:人民和文化》(2007年)、《列国志·尼泊尔》(主编,2004年)、《列国志·尼泊尔(第二版)》(主编,2015年)等。此外,还有《传统与现代:尼泊尔文化述论》(张惠兰,2003年)、《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袁群,2012年)、《共和之路:尼泊尔政体变迁研究》(王艳芬,2013年)、《尼泊尔、印度水资源政治关系研究》(芈岚,2014年)、《尼泊尔印度国家关系的历史考察(1947—2011)》(王宗,2014年)、《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者)的历史、执政及其嬗变探究》(汪亭友,2015年)、《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的发展及现状研究》(何朝荣,2015年)、《尼泊尔对印度的经济依赖研究》(徐亮,2015年)、《共和国时期尼泊尔外交政策研究》(徐亮,2015年)等著作相继出版。
1961年9月,《尼泊尔诗选》出版,其中收录了马亨德拉国王以及尼泊尔著名诗人的诗作,是我国出版的首部尼泊尔诗集。201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已故尼泊尔著名诗人拉克希米·普拉萨德·德夫科塔的长篇叙事诗《穆娜与马丹》(中文版)在尼泊尔驻华大使馆举行首发式。《穆娜与马丹》描写的是尼泊尔青年马丹为了生存不顾艰险前往西藏“淘金”,与妻子穆娜之间发生的生离死别的故事。这部作品被誉为尼泊尔语诗歌的典范和尼泊尔语文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尼泊尔创下的发行量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为了向中尼建交50周年献礼,《尼泊尔与中国》(中文版)出版,其作者为尼泊尔外交官尼兰詹·巴特拉伊先生。在中尼建交60周年之际,由中国驻尼泊尔前大使曾序勇主编的《我们和你们:中国和尼泊尔的故事》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尼泊尔语部编著的《拥抱喜马拉雅》也于2015年付梓出版。此外,近年来,随着尼泊尔旅游在中国兴起,数十本尼泊尔风情和旅游书籍也相继问世。
2007年6月13日,由中国河北经贸大学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共同创办的孔子学院落户加德满都大学,是中国在海外建立的第34个孔子学院,现已成为南亚汉语教学和中国经济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的成立是中尼传统友好关系全面深入发展和文化教育领域交流不断增强的体现。学院创办近十年来,已培训学生达3000多名,现已在加德满都、博克拉、蓝毗尼、奇特万等多地开设了中文教学班。尼泊尔大地震前,仅加德满都地区就有中文教师志愿者和公派教师130名。地震后,尼泊尔的汉语教学也受到极大冲击,为保障教师的人身安全,大部分都已撤回国内,如今在尼泊尔的汉语教师仅25人。随着尼泊尔重建工作的开展,志愿教师的派出数量也在重新回升,以保证未来汉语教学顺利进行。
近年来,中尼两国文化往来十分频繁。2003年9月1日,由尼泊尔政府和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联合主办的首届尼泊尔“中国节”在加德满都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得到了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两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尼泊尔“中国节”不仅是我国在南亚地区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更为两国的民间交往提供了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为提升双边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为庆贺中尼建交50周年,尼泊尔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节”以及中国电影展、《把目光投向中国》大型图片展、2008北京奥运图片展、中国工艺品展、中国风筝展、中国邮票展、中国图书展、中国食品展等系列活动。同时,尼泊尔发行了由交叉着的两国国旗以及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象征——北京妙应寺白塔图案构成的纪念邮票。
中国作家协会与尼泊尔学院作为两国重要的文学机构,近几年也多有往来。2009年6月,尼泊尔作家代表团访问中国作协和上海作协。2013年12月,尼泊尔学院访问中国作协,双方在北京签署《中国作协和尼泊尔学院合作协议书》,建立了定期互访交流机制。2012年至2016年,中国作家协会每年派代表团访问尼泊尔学院。双方均表示,将积极引进和翻译对方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希望通过作品翻译增进互相了解和友谊。2016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尼泊尔文版)在尼泊尔出版发行。
2009年12月,中尼两国签署《关于加强青年交流的谅解备忘录》,建立了青年交流机制,中尼青年隔年互访活动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人文交流活动。此后两国青年代表团定期互访,大大增进了两国青年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此外,从2010年起,尼泊尔新闻代表团也数次访华,两国媒体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进一步加深。
2010年12月30日,由原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中国书展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开幕,此后每隔一年举办一次。展销时间从2010年的3天发展到2014年的6天,3次展销图书共计7000多种,销售量达2000余万尼泊尔卢比,国内40余家出版社参展。
2012年年初,巴特拉伊总理访华期间,中尼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2012年为“中尼友好交流年”,同意进一步促进两国在文化、教育、青年、媒体、智库、学者、友好团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作为友好交流年的重头戏,为期三天的“2012尼泊尔文化节”于9月16日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中尼两国艺术家共同为观众奉上了一道艺术盛宴。11月1日,两国在加德满都签署在尼建立中国文化中心的谅解备忘录。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政府在尼泊尔设立的官方机构,是向尼泊尔民众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的窗口,是增进中尼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桥梁。12月1日,“中尼友好周”在加德满都举办,中尼友好关系研讨会、投资研讨会、图片展、中国刺绣技艺展、足球赛等活动相继开展。12月2日尼泊尔中国书展在加德满都进行为期4天的展销。这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成为中尼友好交流年的一道道亮点。
2013年6月16日,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加德满都展在尼泊尔国家艺术研究院举办。12月7日,“鲁迅生平及作品展”在尼泊尔学院举办。
2014年3月18日,由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与河北省文化厅主办,尼世界文化网承办的“中国·河北文化周”在尼泊尔学院礼堂大厅拉开序幕。7月16日,河北经贸大学尼泊尔研究中心在石家庄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尼泊尔国别研究机构。9月23日,第二届“尼泊尔文化节·尼泊尔—中国唐卡艺术展”在北京首都图书馆开幕。10月23日,题为“阳光使者稻香情深——中尼民间交流日”活动在尼泊尔中华寺举行。
2015年,为庆祝中尼建交60周年,同时响应国家关于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加强中尼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陆续展开。1月7日,以元代艺术家阿尼哥为主题的展览亮相加德满都,这是尼泊尔为庆祝中尼建交60周年举办的第一场活动。2月9日,“尼泊尔—中国凯拉斯文化促进发展协会”在加德满都成立,该协会主要由旅尼藏胞发起组成,旨在团结联系中尼各界友好人士及团体,促进两国各领域交流与合作。6月21日,由中尼两国文化部共同主办的“中尼建交60周年——尼泊尔文化艺术精品展”在北京举办,这是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尼泊尔艺术展,展出了近千幅来自尼泊尔本土的唐卡艺术精品、数十件木雕艺术作品及尼泊尔佛像艺术精品。
9月7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尼泊尔德夫科塔—鲁迅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阿尼哥艺术公司协办的“人民的歌手——尼泊尔诗人德夫科塔生平展”暨“德夫科塔与鲁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召开。9月28日,“意会中国”尼泊尔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作品展在北京首都图书馆举办。10月11日由尼泊尔艺术委员会、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一脉情深·赵溅球尼泊尔写生中国画展”在尼泊尔艺术委员会美术馆举行。11月16日,由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与尼泊尔柯伊拉腊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中尼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加德满都举行,共展出中国12位知名画家、尼泊尔15位知名画家的80余幅作品,吸引了来自尼泊尔政界、学术界、新闻界、宗教界等各界人士的关注。11月,“佛自故乡来”尼泊尔唐卡艺术展先后在泉州、上海举办。作为北京艺术精品展活动的延伸,11月28日,“庆祝中国—尼泊尔建交60周年暨中国尼泊尔文化艺术精品交易展”在深圳举办。此外,尼泊尔再次发行图案为中尼两国国旗以及喜马拉雅山脉构成的纪念邮票。
2016年1月8日,尼泊尔当代最著名画家拉吉尼·乌帕迪亚·格雷拉在苏州举办首次个人画展。5月4日,“中国西藏扎西德勒”西藏唐卡展在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5月20日,尼泊尔唐卡大师卡尔桑·拉玛在上海展出了20余幅珍贵唐卡作品。
2016年5月18日,《西游记》尼泊尔语版在加德满都首映,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出席首映式。在中国,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形象,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在尼泊尔亦是妇孺皆知。孙悟空帮助唐僧铲妖除魔、西天取经的故事同哈奴曼帮助罗摩战胜魔王罗波那、救出悉多的故事在许多情节上十分相似,甚至有学者认为哈奴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因此,《西游记》尼泊尔语版的播出能够让尼泊尔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它是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刻体现,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六小龄童甚至受到尼泊尔总统班达里、副总统普恩、总理奥利的亲自接见,在尼泊尔掀起了一阵“孙悟空”热。
随着中尼两国间的文化往来日益密切,人们对于尼泊尔的了解愈发深入,这个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及丰富的文化和宗教遗产的高山王国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国人赴尼旅游。2001年,中尼签署《关于中国公民赴尼泊尔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2002年6月,中国公民赴尼旅游正式启动,尼泊尔成为第16个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近年来,中国公民赴尼旅游的人数不断攀升,成为东亚地区旅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2013年,中国赴尼泊尔游客数量首次超过10万人,达到113173人,同比增长57.5%。中国已成为继印度之后,尼泊尔的第二大游客来源地。为了给中国游客赴尼旅游提供便利,中尼两国之间多次达成航空协议,中国内地航空公司每周飞往尼泊尔的航班由过去的14班增加到56班,中国国航、东航、南航、港龙航空等航空公司均有航班往返于国内各地和加德满都之间。
2015年,尼泊尔发生大地震,许多珍贵的文化古迹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旅游业受到重创。震后,政府加紧重建,尼泊尔旅游局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措施,包括组织旅行和媒体考察团,在世界各地参加大型旅游交易会等。同时,为了感谢中国在地震期间对尼泊尔的无私援助,尼泊尔政府宣布,从2016年1月起给予中国公民免签证费待遇。目前,尼泊尔旅游业已逐渐复苏,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公民赴尼旅游。
2016年,尼泊尔总理奥利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中方在声明中表示,愿意在未来5年为尼方在当地培训200名旅游业汉语人才,鼓励中国企业投资开发尼泊尔旅游基础设施,支持尼恢复旅游业。愿意向尼方提供近400个人力资源培训名额及更多政府奖学金名额,也欢迎尼泊尔学生通过其他渠道和项目来华深造。中方将在尼举办第七届“中国节”和第二届加德满都文化论坛,并以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为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尼文化交流与合作。我们相信,在两国政府的持续推动下,中尼文化交流将会得到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两国人民间的传统友谊以及两国关系也将得到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