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梨查维王朝

六、梨查维王朝

梨查维王朝是尼泊尔真正有史历史的开端。迄今为止,已经发掘到的最早的石碑和货币都是梨查维时期的。梨查维人(Lichchhavi)来自北印度的吠舍离(Vaishali),曾是苏尔亚王朝的统治者。梨查维人和居住在迦毗罗卫的释迦人、库西纳加尔的马拉人以及居住在拉姆格拉姆的科利亚人一样,都是在战败以后来到尼泊尔的,当时尼泊尔为克拉底人所统治。梨查维人何时击败克拉底人并建立自己的统治,这一点无从考证,但据推测应在公元纪元至公元1世纪之间。梨查维人建国之初,与克拉底人展开了艰苦的斗争,现在帕坦市内有一条名为“八百人街”的街道,就是当年八百克拉底人被杀的地方。梨查维人是当时各路反叛者的头领,是他们领导了这场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

早期梨查维诸王的情况不详,大都依据推测,唯一可找到的证据是帕舒帕蒂纳特庙内的贾亚·德瓦二世(公元716—725年在位)的碑刻。据该碑记载,梨查维人最早的领头人是苏普什巴(Supushapa),他在印度落败而被迫来到尼泊尔。公元元年前后,他的第24代孙贾亚·德瓦(Jaya Dev)创建了统一的梨查维王朝。贾亚·德瓦之后的第13代国王布里沙·德瓦(Brisha Dev)把尼泊尔正式从印度笈多王朝中独立出来。这位国王信奉佛教,兴建了许多佛教寺庙。据推测,斯瓦扬布寺就是在他在位时修建的。他还是梨查维王朝早期著名国王马纳·德瓦的曾祖父。

马纳·德瓦国王(Mana Dev,公元464—505年在位)是梨查维王朝著名国王之一,在他之前的梨查维诸王的情况由于缺乏必要的史料而含糊不清,然而马纳·德瓦不同,他在公元464年为其母亲在昌古纳拉扬神庙所立的一块石碑中,详细而真实地记载了他的一些活动。比如,他的母亲在他父亲去世后要去殉葬,被他制止;平定东部克拉底人的叛乱,并使西部的马拉人俯首称臣。正是在平息马拉人叛乱并从甘达基胜利回师后,以母亲的名义在昌古纳拉扬神庙立碑以表功德。这就是著名的昌古纳拉扬石碑的来历。

马纳·德瓦国王经过不断的征伐,控制了东至柯西河,西达甘达基河,北至喜马拉雅山,南抵特莱平原的广大疆域。马纳·德瓦不仅征战有功,治国也有方,他爱护自己的臣民,广施仁政。他把征服的领土归还给原来的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由分封诸王实行直接统治,各分封诸王必须承认中央政权,并要缴纳税赋和进贡。他还铸造了铜币,铜币的正面是他的名字,背面是王后的名字。这种钱币是研究历史的珍贵之物。

在当时的碑文里,马纳·德瓦还被描写成胸襟开阔、有胆有识、宽容博爱、性情和蔼、道德高尚的国君。他不仅十分健壮,还非常英俊。马纳·德瓦信奉毗湿奴,同时又是一个有宗教宽容之心的国君。他本人信奉毗湿奴,但他的王后和女儿则信奉湿婆。他修建了许多华丽的庙宇,还在帕坦修建了佛教寺庙。在他统治时期,各种宗教和教派相继传入尼泊尔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由于他酷爱艺术,重视教育,使得当时为国语的梵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马纳·德瓦国王死后,其子马希·德瓦继位,但新国王执政不到一年便死去,之后巴桑塔·德瓦继位并统治了近26年。在巴桑塔·德瓦时期,居住在谷地的早期居民阿希尔人开始抬头,并逐渐形成强大势力,使王权日趋衰微。

公元590年,希瓦·德瓦一世继承王位。事实上在马纳·德瓦之后,梨查维王朝的中央政权已逐渐走向衰弱,笈多姓氏的阿希尔人趁机控制了权力。希瓦·德瓦借助他手下的一个部落首领阿姆苏·瓦尔玛(Anshu Varma)的力量,才肃清了贵族势力,实现了集权。后来阿姆苏·瓦尔玛被任命为首相,政府的日常事务由他来管理。约公元605年,希瓦·德瓦放弃王位,成为一个比丘。在他死后,阿姆苏·瓦尔玛正式成为尼泊尔的国王。

阿姆苏·瓦尔玛(旧译“鸯输伐摩”,公元606—621年在位)本身并不是梨查维王朝的正宗王位继承人,他只是希瓦·德瓦一世的外甥。作为一个外姓人,阿姆苏·瓦尔玛的统治从一开始便遭到非议是在所难免的,但他却表现出了高超的治国能力,由他治下的尼泊尔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被誉为梨查维的黄金时期。当时,尼泊尔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一点在各种碑刻以及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可以得到证实。

“尼波罗国,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山川连属,宜谷稼,多花果。出赤铜、敖牛、命命鸟。货用铜钱。气序寒冽,风俗险诐,人性刚犷,信义轻薄。无学艺,有工巧。形貌丑弊,邪正兼信。伽蓝、天祠,接堵连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外道异学,其数不详。”(《大唐西域记》第506页)

“王,刹帝利栗占婆种也,志学清高,纯信佛法。近代有王,号鸯输伐摩(唐言光胄)。硕学聪睿,自制声明论,重学敬德,遐迩著闻。”(同上)

阿姆苏·瓦尔玛的出现是当时历史条件的客观要求,是历史的必然。一方面国内王权衰微,必须要他来清理异族势力,以保王权;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梨查维王朝处在北面强大的西藏松赞干布王朝和南面同样强大的印度戒日王朝中间,因此需要有精明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手腕才能保护尼泊尔的国家安全。阿姆苏·瓦尔玛正好做到了这两点。在清除古普塔(旧译“笈多”)异族势力时,阿姆苏·瓦尔玛表现十分精明,一方面既消灭了敌人,一方面又使自己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在处理与西藏的关系时,据称他曾采取“和亲”的外交策略,把普里古蒂公主(Bhrikuti,又称“赤尊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王。

阿姆苏·瓦尔玛本人信奉湿婆,但他与马纳·德瓦国王一样采取了宗教宽容政策,尤其对佛教的传播和保护起了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时期,湿婆教、毗湿奴教和佛教并行不悖。由他修建的凯拉什库特宫(Kailashkut)是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华美的大型宫殿。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在访印期间曾对此做过记载。

阿姆苏·瓦尔玛死后,王位又重新回到德瓦家族手中,希瓦·德瓦一世之子乌德亚·德瓦(Udaya Dev)继位。但他刚继位不久,其弟达鲁巴·德瓦(Dhruba Dev,旧译“儒那”)在阿希尔人吉斯奴·笈多(Jisnu Gupta)的帮助下将其废黜。乌德亚·德瓦被迫携家眷逃亡西藏。其子纳伦德拉·德瓦(Narendra Dev,旧译“那棱提婆”)当时年幼,20年后即公元643年,纳伦德拉在藏王的帮助下夺回王位。纳伦德拉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继马纳·德瓦和阿姆苏·瓦尔玛之后梨查维王朝又一著名国王。

纳伦德拉对当时的尼泊尔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尼藏贸易往来也更加密切。公元643年,即唐贞观十七年,中国派往印度的特使李义表、王玄策在经西藏到达尼泊尔时,顺访了尼泊尔,纳伦德拉设宴款待了他们。公元647年,纳伦德拉派使者到唐都长安访问,并带去许多土特产品和礼物。翌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顺道又访尼泊尔。王玄策到印度后,戒日王已死,笈多帝国的王位被一名叫阿罗那顺的大臣篡夺,王玄策一行被其逮捕。王玄策设法逃脱,“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兵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旧唐书·天竺传》)。王玄策带领这些精兵打败了阿罗那顺。

纳伦德拉死后,其小儿子希瓦·德瓦继承王位,史称希瓦·德瓦二世。希瓦·德瓦二世对种姓制度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他在位期间,对外关系有了改变,尼印关系继续保持友好,但尼泊尔与西藏之间发生了两次战争,据说连西藏国王都死于两军厮杀之中。

希瓦·德瓦二世之后贾亚·德瓦二世继位。贾亚·德瓦二世是梨查维王朝最后一位有影响的统治者。在他之后,梨查维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并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