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

(一)土地改革政策

尼泊尔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着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高度集中。1951年推翻拉纳家族之前,国内50%以上的可耕地为“比尔塔”[2]土地,而拉纳家族成员就占据了其中的75%,加上留给寺庙用的“古蒂”土地,留给广大普通农民的可耕地很少。据统计,当时占全国人口3%的地主和富农就占有全国耕地的90%,其中80%的土地又集中在40多家拉纳家族成员手中。因此,土地改革显得刻不容缓了。

1952年,尼泊尔成立了土地发展筹备委员会,但由于政局不稳,直到1957年才通过第[3]个土地法令,其主要内容是规定不准向佃农索取超过其收入一半的地租。1959年,“比尔塔”土地制被废除,其土地转为国有。1964年,尼泊尔正式颁布土地改革法令——《土改法:1964》。该法令对土地持有最高限额、剩余土地的获得和分配、租佃权和租佃土地最高限额、地租和租约等做了详细规定。其主要内容有:(1)规定每户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在特莱平原不得超过16.7公顷,在山区不得超过4公顷,加德满都谷地则不能超过2.5公顷。每一个年满16周岁的男孩和年满35岁未出嫁的女孩,虽与父母共同生活,但仍按单独一户计算。(2)超出土地占有最高限额的土地由政府有偿赎回,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3)规定地租的最高限额为土地收成的50%。(4)规定义务储蓄计划,佃户和地主都有任务每年从土地的收成中拿出一定的量储蓄,其中粮食作物以实物交纳,经济作物以现金交纳,由国家统一管理,年息为5%,5年以后一次性偿还。

1964年11月,土地改革在全国展开。但由于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土地改革进程缓慢。原计划到1967年底全部完成,但到1967年底,全国调整的土地还不及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仅为75.4万公顷,共清查地主多余土地6.15万公顷,赎买仅1.62万公顷。1971年土地改革结束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增加到2.7万公顷,进展也不大。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好处非常有限,数据显示,经过土地改革,全国仅有3.2万公顷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仅占全国耕地的1.2%,每户占有不到0.4公顷少量土地的比例不降反升,从1961年的49%上升到1971年的55%。

土地改革没有完成规定的目标,土地集中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广大贫苦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根本没有土地。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并未得到多大改善,且逐渐出现了地主强行夺佃的情况。到1981年普查时,佃户占全国农户的比例由1964年土改时的28.29%,锐减至8.15%,租佃的土地面积由1964年的24.9%降至4.46%。

1991年统计数据表明,70%左右的贫农(每户耕地少于1公顷)却只占有全国耕地的30%;而30%的富农(1—4公顷)和地主(4公顷以上),却占有近70%的土地,来了个反三七开。虽然尼泊尔的多次土地改革使地主减少了,但地主占有的土地却相对较多(2.5%的地主占有近20%的土地),所以,大部分农民仍处于无地和少地状态。另外,由于土地分布不均衡,山区和平原的差异很大。在尼泊尔中部山区,大多数农民只拥有一小块土地,或者无地,地主也以10公顷以内小地主居多;但在南部特莱平原,10公顷以上的中等地主和更大的地主,尽管只占10%(东特莱为7.9%,西特莱为19.5%),却占有近50%的土地。那里虽然土地辽阔,土壤肥沃,水源充分,但农民的生活仍相当贫困,甚至还有农奴现象存在。

表7-3 1961—1991年尼泊尔土地占有情况(%)

数据来源: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Agricultural Census of Nepal(1961,1971,1981,1991)[4]

1994年尼共(联合马列)上台执政后,提出设定上限的科学土改,着手进行土地改革,征用超过限额的土地,将其分给无地农民和佃农,并为有偿获得土地农民设立3%利息的银行贷款。但联合马列的改革因执政时间太短(仅9个月)也不成功。

由于没有足够的土地,一部分农民必须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这种佃农有两种:一种是没有自己的土地,完全靠租佃为生;另一种是半自耕农,自己有一小块土地,部分租种地主的土地。尼泊尔的自耕农约占62%,平均每户占有耕地1.67公顷;地主约占1.8%,平均每户占有耕地18.3公顷;半自耕农约为19%,平均每户的耕地1.64公顷;佃农约为2.3%,平均每户租佃的耕地约1.74公顷;无地农户约占7.8%。地主自己不耕种土地,只出租或雇请雇工(长工或短工)。由于土地分布不同,中部山区自耕农较多,南部平原和马德西内平原的佃户较多。这些佃户一般都要向地主交50%的高额地租,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方1/6到1/3的地租水平。

随着人口增长和贫困化加剧,无地农民越来越多,许多不能偿还高利贷的农民不得不变卖土地,沦为新的无地农民。2001年尼泊尔进行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其数据显示,全国420多万户中,有102万户没有土地,占比24%。与十年前无地农户50万—60万户相比,失地的农户呈快速增长趋势。

尼泊尔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农业国,山多地少,耕地占国土面积的27%,且土地分布不均。虽然从人均耕地面积来看,尼泊尔人均耕地并不比中国的少[5],但整个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又因为背靠喜马拉雅南坡,地形差异大,土地资源也相对比较差。加之没有对土地进行适当的管理,土地荒芜,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力下降,从而使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尼泊尔政府于2012年颁布《国家土地利用政策(2012)》,主要是对土地进行了分类管理,组建土地利用委员会和土地利用管理部,并在全国75个县设立分委员会,加强对土地开发和利用。

(二)主要粮食作物

1.水稻

水稻是尼泊尔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产地主要集中在特莱平原,一年内可达三熟。丘陵和河谷地带也有种植。2014—2015年度水稻种植面积142.5万公顷,产量478万吨,每公顷产量3.36吨。由于推广良种水稻和增加化肥使用量,水稻单位产量有所提高。

2.玉米

玉米也是尼泊尔的主要粮食作物,山区一般在2、3月份播种,8、9月份收获;平原地区则在3、4月份播种,6、7月份收获。玉米产地主要集中在特莱平原和河谷地区。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增长,单位产量也有提高。2014—2015年度播种面积88.2万公顷,产量224.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为每公顷2.43吨。

3.小麦

小麦主要种植在特莱平原以及山区和丘陵地区,一般11、12月播种,翌年4、5月份收获。特莱平原的冬小麦,收割后种植水稻,那里的人们把小麦面粉作为第二大食物,用来做饼吃。由于化肥、农药和现代技术的推广,小麦的产量明显增长。2014—2015年度为197.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每公顷2.49吨,比十五年前大约提高了1吨。

4.小米

小米是尼泊尔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近年来小米播种面积和产量都有提高。2014—2015年度种植面积26.8万公顷,产量30.8万吨,单产量每公顷1.15吨。

5.大麦

大麦与小麦的播种期差不多,但主要集中于中部山区和北部高山区,面积和产量都不如小麦。2014—2015年度,大麦播种面积2.8万公顷,产量3.73万吨,单产量每公顷1.33吨。大麦的播种面积和单产量都没有多大的变化。

6.荞麦

荞麦主要种植在喜马拉雅山区。2010—2011年度尼泊尔开始把荞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列入统计。2014—2015年度,荞麦种植面积1.08万公顷,总产量1.08万吨,单产量每公顷1.005吨,产量不高。

7.豆类

尼泊尔的豆类很多,有黄豆、蚕豆、豌豆、绿豆、三角豆、扁豆、黑绿豆、木豆等,这些豆类是尼泊尔人喜爱的食物。山区和丘陵地区适合豆类生长,豆类的种植面积也不小,2014—2015年度豆类种植面积为32.64万公顷,产量35.35万吨,单产量为每公顷1.083吨。在尼泊尔的出口商品中,豆类占十分重要的地位。2011—2012年度,扁豆出口33151吨,出口额约合3070万美元,主要出口到印度、孟加拉国、新加坡、阿联酋和巴林等国。

表7-4 2014—2015年度尼泊尔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情况

资料来源:尼泊尔财政部《2014—2015年度经济概览》,参见http://mof.gov.np/np/archive-documents/economic-survey-21.html。

(三)主要经济作物

尼泊尔的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烟草、黄麻、土豆、棉花、油料作物(油菜籽、芝麻、亚麻籽、花生等)、茶叶、咖啡、蔬菜、水果、蚕茧、蜂蜜、鲜花、调味品(香料)等。

1.甘蔗

甘蔗是尼泊尔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东部特莱平原地区的莫朗和孙萨里县生产的甘蔗成为比拉特纳格尔制糖厂的原料。中部特莱平原的劳特哈特、巴拉、帕尔萨、纳瓦尔帕拉西、鲁潘德希和卡皮尔瓦斯图等县也生产甘蔗。这些地方有许多制糖厂。2014—2015年度甘蔗种植面积6.66万公顷,产量306.3万吨,单产量每公顷45.99吨。

2.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也是尼泊尔重要的经济作物。包括油菜籽、芝麻、亚麻籽、花生、棉籽、葵花籽等。它是尼泊尔人榨油的主要原料,集中种植在南部平原、中部山区和河谷地带。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014—2015年度为21.7万公顷,产量19.45万吨。由于尼泊尔国内食用油需求量不断增长,国内生产的油菜籽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加工植物油。

3.烟叶

烟叶是冬季作物,每年8、9月份种植,12月或次年1月收获。尽管尼泊尔大多数地区都有种植,但长期以来发展并不大,甚至出现减退。2014—2015年度种植面积0.17万公顷,产量0.22万吨。由于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尼泊尔需要进口烟叶。在贾纳克普尔、比尔根杰、黑陶达等地有卷烟厂。

4.黄麻

黄麻主要出产在尼泊尔东南部地区,黄麻可以用来编织口袋、地毯、绳索等。尼泊尔自古都有黄麻种植。较早工业就有黄麻加工工业。由于黄麻市场不稳定,价格时有下跌,因此黄麻的种植面积在大幅度减少。2014—2015年度黄麻种植面积1.14万公顷,产量1.67万吨。黄麻的工业替代品是塑料制品。

5.土豆

土豆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尤其以东部山区种植最为普遍。土豆是山区人民的主要作物。2014—2015年度土豆种植面积19.02万公顷,产量284.2万吨,单产14.9吨/公顷,较以前有所提高。土豆生产基本自给,但有时也进口印度的土豆,间或也有出口。

6.棉花

1972年,在尼泊尔南部的卢潘德希县试种棉花成功,于是开始种植棉花,后来种植范围扩大到东南和西南地区。尽管尼泊尔政府曾大力发展棉花,但因成本太高,棉花种植远未形成规模,最近几年甚至出现严重萎缩。2014—2015年度棉花种植面积仅为225公顷,产量202吨。

7.茶叶

茶叶是尼泊尔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出产在尼泊尔东部地区的伊拉姆县、贾帕县和潘奇塔尔县。茶叶生产主要依靠尼泊尔茶叶发展公司、私营茶场和小型农场。尼泊尔人喜欢饮茶,尤其喜好把茶与牛奶一起煮后饮用。尼泊尔自19世纪后期从印度大吉岭引进茶叶种植,最初种植范围局限于东部地区,现在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产量也快速增长。2014—2015年度茶叶种植面积1.93万公顷,产量2.25万吨。据估计,尼泊尔每年茶叶需求量约为4万吨,国内市场不能满足,需要依赖进口。

8.咖啡

尼泊尔的咖啡被认为是世界上质量最好的咖啡之一。咖啡种植起步较晚,2001—2002年度咖啡种植只有444公顷,近些年发展较快,2014—2015年度种植面积1925公顷,产量450吨。尼泊尔的咖啡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德国等市场。

9.蔬菜

尼泊尔的蔬菜种植在近些年增长较多,除满足自己需求外还大量出口。季节性蔬菜、淡季蔬菜、反季节性蔬菜都有种植。2014—2015年度蔬菜种植面积24.73万公顷,产量362.9万吨。蔬菜种植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10.水果

尼泊尔地形和气候差异大,各种水果种类繁多,不仅有苹果、梨、桃、柿、葡萄、石榴、柠檬、柑橘等温带和亚热带水果,也有芒果、香蕉、木瓜、榴梿、荔枝、椰子、番石榴等热带水果。尼泊尔的水果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向印度等地出口,其中柑橘还向我国西藏出口。近年来尼泊尔水果生产纳入农业发展计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4—2015年度水果种植面积11.16万公顷,产量118.6万吨。水果种植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除以上经济作物外,尼泊尔还有养蚕业、养蜂业、蘑菇种植业、鲜花种植业、香料种植业等为农民提供经济收入。2014—2015年度,尼泊尔蚕茧产量40吨,蜂蜜产量3000吨、蘑菇产量2700吨,鲜花产值10亿卢比以上。在调味品(香料)中,生姜是尼泊尔重要的出口品之一,尼泊尔是著名的生姜生产国和出口国,2013—2014年度生姜种植面积2.4万公顷,产量28.55万吨,出口额13.3亿卢比。其余的香料中,大蒜产量4.75万吨,姜黄产量6.98万吨,辣椒产量3.68万吨,小豆蔻产量0.53万吨。

表7-5 2014—2015年度尼泊尔主要经济作物一览表

资料来源:尼泊尔财政部《2014—2015年度经济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