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中尼关系

四、明朝时期的中尼关系

明朝是中尼两国再度频繁交往的时期。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明太祖派高僧智光为国使,携“赉玺书、彩币、方物”和丝绸到尼泊尔通好。智光“精释典,负才辨”,他渊博的学识连尼泊尔这个佛教圣地的高僧们都赞叹不已。他向尼泊尔国王马达纳罗摩“扬天子德意”,表达了两国交好的意愿。马达纳罗摩国王十分欣喜,派使者随智光入朝,“贡金塔、佛经及名马方物。二十年达京师。帝喜,赐银印、玉图书、诰敕、符验及幡幢、彩币。”此次两国互访取得了极大成功,后明太祖与明成祖又两次遣智光出使尼泊尔,尼泊尔国王也分别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和永乐七年(1409年)遣使入朝,自此两国使臣往来不绝。

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遣太监杨三保携厚礼出使尼泊尔,祝贺新国王沙克帝辛哈登基,并再次传达了明朝皇帝对于两国密切合作和世代友好的希望。次年,尼泊尔国王派使团入朝致谢。永乐十六年(1418年),尼再次遣使来贡,明成祖“命中官邓诚赍玺书、锦绮、纱罗往报之”。据历史记载,杨三保与邓诚均先后三次出使尼泊尔。宣德二年(1427年)明宣宗“又遣中官侯显赠其王绒锦、宁丝”。尼泊尔国王霞那辛哈也遣使北京,献方物。

1482年,尼泊尔国王亚克希亚·马拉死后,他的儿子们各自为王,加德满都谷地呈割据之势,几个国家间相互倾轧,内战不断,中尼两国间的使节互访也因此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