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饰习俗

一、服饰习俗

尼泊尔人的衣食住行、民风民俗和岁时节日体现了尼泊尔特有的行为文化。古代尼泊尔人的服饰,在中国《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这样的描述:“一幅布蔽身”,“剪发逮眉,穿耳,楦以筩若角,缓至肩者为娇好”。中世纪时,马拉国王对尼泊尔各种姓的衣着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如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种姓不得穿露臂膀的衣服,男子要长衣长裤,女子不能暴露双腿。属于首陀罗种姓的人和不可接触者只允许穿马甲式的粗布上衣,下身围一块粗布,要露出双臂双腿,光头赤脚。冷天裹一块粗纺的毛织大披巾。

尼泊尔人的服饰因地域、民族、已婚未婚、长幼、身份等不同而不同。生活在喜马拉雅高山区的民族穿着与我国藏族相似,长衣长袍,脚穿皮靴或毡靴,男戴毡帽,女包头巾或帽子。已婚女子在腹前系一块有花条的短围裙。

生活在中部温带地区的人们,男子习惯穿戴“兜拉”(Doura)、“苏鲁瓦尔”(Suruwal)和“托比”(Topi)。“兜拉”是上衣,长及双膝,右斜衣襟,用小布结纽扣;“苏鲁瓦尔”是类似马裤的裤子,胯大裆肥,腿瘦,包着脚腕。兜拉和苏鲁瓦尔是同一颜色的套装,用白色或土黄色棉布缝制。“托比”是帽子,类似船帽。帽子的颜色有黑色、彩色图案和白色三种。白色的帽子为丧服。巴德岗生产的帽子最著名,称“巴德岗托比”。如今,这一套装束已成为尼泊尔的国服,上至高官下至百姓都可穿着。在穿着时外穿黑色西服外套,着黑色皮鞋。

女子的传统服饰是纱丽,纱丽是一条长5—6米的薄纱,有丝、纱、绸、尼龙纱和土布等各种不同的面料和花色。纱丽的三分之一用于搭在肩上或遮住头顶,其余三分之二用于围裹下身,在腹前折出6—9层褶皱掖在衬裙上,下端直垂地面。纱丽是已婚妇女穿的服饰,穿纱丽的同时,上身穿“祚罗”(Cholo)。“祚罗”是一种紧身胸衣,齐胸、窄袖、斜衣襟或对襟的短衫,露着肚脐。冬天穿纱丽时,在纱丽外穿长袖斜衣襟的花夹袄,外面再披一条名曰“卡丝朵”(Khasto)的披肩,或穿开身毛衣。农村妇女大都穿布料纱丽。未成年的女孩一般不穿纱丽,她们更喜欢穿简捷的“旁遮比”套服(长衫、裤子和围巾)。尼泊尔女子一般不穿皮鞋,只穿拖鞋或凉鞋。

生活在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尼泊尔人,女子穿花布纱笼,男子穿“多蒂”(Dhoti)。“多蒂”是用一块白布围成的下衣,从左右两侧向腹前兜起,多褶,后面长,前面短。成年女子也穿纱丽。这里由于天气炎热,穿着少,一般不穿鞋袜,只穿拖鞋。

从民族差异来看,尼泊尔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着装习惯。如古隆人和马嘉人虽居住在中部山区,但其男子的服装上衣是对襟短衫,下衣是类似多蒂的短围裙,腰间缠白色的宽布带。妇女穿花色或有花边的纱笼。尼瓦尔农村妇女穿黑底色镶紫红色大宽边的土布纱丽。

随着时代的发展,尼泊尔的服饰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西式服装鞋帽进入尼泊尔社会,如男士着西服、夹克衫、牛仔裤、花衬衣、T恤、皮鞋、旅游鞋等。女士着连衣裙、花衬衣、紧身无领T恤、短裙、牛仔裤和尖皮鞋、高跟皮凉鞋、旅游鞋等。巴基斯坦式样的女套装(即“旁遮比”)及西藏女装也在尼泊尔中部地区流行。巴基斯坦女套装由长衫、瘦腿裤和一条薄纱巾组成,三件衣物同一颜色。由于它比纱丽穿着简便,尤其受到青年女性的青睐。现在都市里的青年人大都根据自己的职业、爱好和审美观选择服饰。

佩戴首饰是尼泊尔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尼泊尔人喜欢用饰物装扮自己。中国史籍中记载有尼泊尔人耳饰垂肩,国王衣服上饰有珍珠、珊瑚和琥珀等物。直到现在,尼泊尔人无论男女与贫富都讲究佩戴装饰品。富人一般戴金银珠宝,而穷人戴的是铜铁或塑料制品。然而不管质地如何,从头到脚佩戴饰物已成为尼泊尔人的审美观念和习俗。

尼泊尔女子戴的装饰品名目繁多,有头花、发簪、发卡、项链、项圈、耳环、耳坠、耳嵌、鼻花、鼻环、手镯、脚镯、手指戒指、脚趾戒指和胸花、胸针等。除这些饰物外,还在额头中间点吉祥痣。有红色、黄色、蓝色和黑色。尼泊尔男子普遍戴戒指,有些民族的男子戴耳环。

尼泊尔人认为佩戴首饰和宝石可以避邪,为自己带来吉祥。另外,已婚妇女必须佩戴被认为象征吉祥的三种饰物:一种是往头上发缝处涂抹朱砂红;一种是戴6—9串红色玻璃珠链子拧成的项链,项链下端嵌入金质或银质的饰物;再一种就是戴一串手镯。这三种是丈夫健在的已婚女子不可缺少的饰物。如果丈夫去世,就不能佩戴这三种饰物,而且不能穿颜色鲜艳的纱丽,只能穿白色或素色纱丽。另外,尼泊尔男子在守孝期间从头到脚一律为白色,也不能穿皮革制品的服饰。这些现象说明服饰文化与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