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习俗

三、婚姻与家庭习俗

(一)婚姻

婚姻是尼泊尔人一生的重要内容,在他们看来,结婚不只是男女爱情的表现和生理的需要,而是完成一种宗教责任。结婚是他们一生要举行的大礼之一,卡斯人把结婚看作是男子进入家居期的起点,开始履行宗教义务。一个印度教男子只有经过神圣的婚礼,才可以解脱罪恶,实现人生的目标。

尼泊尔的婚姻形式和结婚礼仪繁多。婚姻形式有: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姑表结亲以及童婚等。结婚礼仪方面,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礼仪程序。卡斯族的婚礼是最具代表性的,他们讲究无礼不成亲,从提亲到成婚需经过繁复的程序。

首先要庚帖定亲。庚帖是婴儿出生时占星家依据星象记录下来的生辰八字。男女双方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如果二者相合,则举行定亲仪式。定亲时由双方父母面谈,男方送女方聘礼。正式婚礼之前,还要举行“选夫”(Soyambar)仪式,表示女子自选郎君的意思。然后双方互赠金项链、戒指和花环,作为定情之物。

大婚之时,新郎率迎亲队到新娘家去迎亲。迎亲的所有仪式都由婆罗门主持,有数十项之多,至少要进行一天。首先,新郎新娘双方的长辈要为一对新人洗脚,并饮其洗脚水,是为“洗脚婚俗”。洗脚仪式结束后,即举行“奉送闺秀”(Kanyadan)仪式。新娘的父亲拉着女儿的右手,把它放到新郎的手上,并对新郎说:“我把吉祥天女般的闺女交给你了,请收下吧。”这项仪式后有祝福、拜火踩石、绕火堆、新郎给新娘戴“迪拉核里”(Dilaheri)等。“迪拉核里”是一种嵌有金银饰物的红色玻璃珠项链,为已婚妇女所佩戴,是幸运的象征。婚礼的高潮是新郎为新娘的发缝涂红,即把朱砂红涂抹在新娘的发分线上。朱砂红粉(Sindur)有“吉祥”之意,结婚后妻子每天必须涂抹,直到丈夫去世。发缝涂红仪式后,婚礼告一段落。此后一对新人要到新郎家举行新娘被婆家认可的礼仪。

(二)家庭观

尼泊尔人传统的家庭模式是以直系血统组成的大家庭,即由夫妻、父母、子女、叔伯、兄弟、姐妹等组成的复合式家庭。有的三世同堂,有的四世同堂。复合式大家庭在梨查维时代就已存在。据碑铭记载,巴森德·德瓦国王规定,凡犯谋杀、反对国王、霸占妇女和偷盗等罪行者,一人犯法,全家受刑。

在现代,随着尼泊尔社会进步和城市化的发展,尼泊尔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复合式大家庭开始减少,兄弟各自分家而居。即便如此,复合式大家庭仍存在着。大多数尼瓦人家庭和婆罗门、刹帝利种姓的家庭仍保持这种模式。几代同吃同住,住房以小家为单位,家务劳动以各兄弟的妻子共同操持。家庭的经济收入与开支由一人掌管,这个人是一家之主,一般由家庭中有一定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长者承担。

在大家庭里,所有成员相互尊重,互助互爱。每逢节日,所有的兄弟姐妹共同对长者行顶足礼(用额头触长者的脚),兄弟姐妹之间也相互祝福,在对方的额头上点吉祥痣。而且一个家庭成员的事,就是全家人的事情。例如,家庭中一个青年结婚,全家上上下下都要行动起来,有的请祭司,有的准备礼品和祭祀供品,有的负责置办服装,有的负责请宾客,等等。大家庭的生活模式使尼泊尔人从小就学会了互敬互爱、相互包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