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的派别与现状
尼泊尔的印度教主要有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教派。
1.毗湿奴派
毗湿奴教派是最早传入尼泊尔的印度教派别。顾名思义,毗湿奴派主要信奉毗湿奴。尼泊尔的毗湿奴教派传入较早,有碑刻记载梨查维国王马纳·德瓦就崇信毗湿奴。在他之后,有关毗湿奴的碑碣铭刻多了起来。公元6—7世纪,尼泊尔的毗湿奴教派开始崇拜毗湿奴的化身鱼、野猪和人狮像,并且雕刻了蛇榻上的毗湿奴、少年黑天镇蛇妖等有关毗湿奴的神像。中世纪马拉王朝时期,毗湿奴教派进一步发展,毗湿奴的10种化身说法全部传入尼泊尔。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17世纪毗湿奴教派在帕坦建立的一座黑天神庙。该寺庙的主殿四壁雕刻着毗湿奴的10种化身:鱼、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黑天、佛陀和伽尔基。庙顶的石梁上镌刻出《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故事画面。这座寺庙工艺奇特,由20座小塔巧妙地组合成一个整体。整座寺庙由黑色大理石筑成,庙内供奉黑天与拉达的塑像。如今该寺庙仍是尼泊尔毗湿奴教派的活动中心。
尼泊尔的毗湿奴教派曾出现过一神派、薄伽梵派、那罗衍派、萨德维派等派别,后逐渐混合。尼泊尔近现代的毗湿奴教派仍然十分活跃,有的偏重颂扬罗摩,有的偏重颂扬黑天,有的偏重颂扬哈利。
毗湿奴教派的教义是修持业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业、智、信是实现解脱的必经之路。尼泊尔的毗湿教派认为,修炼业、智、信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力量、勇气、精力、敏捷与忍耐六种美德。这六种美德是人们走向解脱的要素。毗湿奴的教义对尼泊尔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尼泊尔人比较重视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大多数人能尊老爱幼,待人温和,打架斗殴的现象很少。
毗湿奴教的仪轨是每日清扫寺庙,为毗湿奴神像拂尘,向神奉献祭品,禅定冥想,诵念神明。每个毗湿奴教徒在家中供奉毗湿奴神像。每日清晨在家里或去毗湿奴神庙做“普扎”,即将鲜花瓣撒在神像上,在神像前供奉酸奶、水果、糕点等素食,然后面对神像顶礼膜拜,双手合十向神祈祷。此外,不少毗湿奴教徒家中还供奉一种黑色石,它被认为是毗湿奴的象征。这种黑色石产于尼泊尔道拉吉里专区木斯塘县的穆克蒂纳特圣河之畔。为求得解脱,毗湿奴教徒不辞劳苦,爬山越岭,到木斯塘县将黑色石请回。每逢“黑天诞辰节”和“罗摩第九日”等节日,虔诚的毗湿奴信徒昼夜守候在毗湿奴神像前诵经、燃香、奏神曲、做“普扎”。寺庙里有古鲁(经师)为他们讲解毗湿奴教的经典《薄伽梵歌》。
2.湿婆教派
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湿婆也是尼泊尔最早崇拜的对象。梨查维时期的碑碣表明湿婆在当时已受到广泛的尊崇。尼泊尔的湿婆教派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产生了四大支派,即帕舒帕蒂派(兽主派)、塞婆派(湿婆派)、卡巴利格派(鲁德拉派)和卡拉穆克派(黑脸派)。这些派别的共同点是奉湿婆为最高神,崇拜湿婆及其各种化身。但各派有不同的教义和仪轨。
帕舒帕蒂派主要崇拜湿婆的化身——兽主,遵行“五谛”,即业、因、苦、瑜伽、仪轨。该派教徒身上涂抹烧过死尸的灰炭,剃眉,头顶结发,学牛叫,无意识地行走,发出“哈、哈”的声音,装作愚者,做出令人厌恶的动作。该派主张种族种姓平等,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在加德满都的帕舒帕蒂寺一带可以看到边走边发出“哈、哈”声音的湿婆派修行者。
塞婆派属于温和派,宗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其教义是承认宇宙有“主、兽、网”三大要素。“主”指湿婆,湿婆是众生之主、宇宙之主、万物之主。“兽”指世间众生,凡是有生命的皆为兽。“网”指罗网、污垢、罪孽、爱、憎、识、羯磨。一切生物都被网束缚着,欲脱离网的束缚,必须按照坐禅、默念、戒杀来实现。该教派是湿婆派中信徒较多的一个支派。
卡巴利格派(鲁德拉派)主要模仿风暴之神鲁德拉的恐怖形象。据说,湿婆的前身是鲁德拉。信徒以装扮恐怖形象为修行途径。他们住在墓地,饮酒,身涂焚尸灰烬,项戴骷髅头,腰拴贝壳,肩挎圣线,耳穿骨环,手持木棍。该派认为,这些饰物可以使自己从生死轮回解脱。他们崇拜湿婆的狂怒形象,崇拜摩诃迦罗(大时神)和恐怖之神拜拉布。
卡拉穆克派(黑脸派)的教徒模仿湿婆的黑色皮肤,把脸和身子涂成黑色。该派用颅骨做饭钵,吃骨灰,身背酒壶,持棍行走。该派认为湿婆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制度。
尼泊尔的湿婆教派内部分支很细,有的已经消亡,有的传承了下来。兽主派和塞婆派如今仍很兴旺。湿婆教徒主要诵读《湿婆往世书》和《羯磨篇》,以崇拜湿婆林伽为主要活动。中世纪密教传入尼泊尔后,湿婆派开始崇拜湿婆及其性力女神——雪山女神。他们认为,湿婆及其性力是万物之源。在“湿婆之夜节”和妇女节,崇拜湿婆林伽成为热潮。
湿婆教派在尼泊尔影响广泛,帕舒帕蒂纳特被奉为尼泊尔的国神,曾得到王室的重视,受到国民的崇拜。尼泊尔最大的湿婆教活动中心就是帕舒帕蒂纳特寺,每天都有许多虔诚的教徒在此敬神、祈祷、念经。
3.性力派
尼泊尔对性力的崇拜由来已久,主要是崇拜女神。尼泊尔先民崇拜性力的最早方式是崇拜女性生殖器图像。印度教性力派在中世纪传入尼泊尔后,马拉王朝的统治者大都是性力派信徒。马拉人把来自西姆龙格德的“塔莱珠”女神视为国家的保护神。直到现在,该女神仍为尼泊尔人所崇拜。
尼泊尔的性力派认为,创造世界的神力蕴藏在性力之内,湿婆和毗湿奴如果没有与女神的结合,就不会产生创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尼泊尔崇拜的性力女神分为三类:暴戾女神、温柔女神和性爱女神。暴戾女神的代表有难近母杜尔迦、时母迦利;温柔女神的代表有雪山女神帕尔瓦蒂、吉祥天女拉克希米、辩才天女萨拉斯瓦蒂;性爱女神的代表有秘密女神古亥斯瓦利、乌玛。尼泊尔性力派信徒每天清晨都去女神庙祭拜,而且定期杀鸡宰羊,用鲜血祭拜暴戾女神,把鲜花、大米、红粉献给温柔女神与性爱女神。
在名目繁多的女神崇拜中,有一位活在人世间的活女神,最为引人注目。尼泊尔称之为“库玛丽戴维”,意为童女神。她出身于尼瓦尔族的释迦姓氏,幼年即被选做女神,住进寺庙,与世隔绝。只待月经初潮时才被废黜,离开寺庙。尔后又有新当选的童女神继任。选择童女神的标准是年龄为5—7岁,五官端正,面容秀丽,牙齿整齐,皮肤洁净,端庄勇敢,表情平淡,双亲健在。被提名为童女神的女孩要经过一套传统的测试和考验,如被带到一个阴森可怕的房间,房间四周放置一圈水牛头,在每个牛头和牛角之间点上油灯,让她一个人坐在房间中央。如果她无动于衷,无所惧怕,即被选中为童女神。从此,她就生活在童女神庙里,受人朝拜。
崇拜童女神的风俗兴起于18世纪贾亚·普拉卡什·马拉统治时期。传说有一天,国王在祈祷时,面对美丽的女神像产生了邪念,亵渎了神灵。女神托梦给他,今后只能见到女神的女童化身。一天国王走出王宫,遇见一个讥笑他的女孩。国王感到蹊跷,回宫后想起梦中女神之言,立刻派人去搜寻那女孩,结果在一个姓释迦的人户中找到了她。国王认定那女孩就是女神的化身,于是在王宫南侧建造了一座童女神庙,把那个女孩供奉在里面,并规定童女神发育成少女后即还俗,再从释迦族中挑选新的女童。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童女神仍受到广泛的崇拜。她在印度教中被奉为威力无穷的薄伽瓦蒂(女神),在密教中是秘密女神的代表,在佛教中被称为度母、瑜伽女。
现在,加德满都谷地三镇,即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各有一座童女神庙,分别供奉着一名童女神。每年9月下旬的因陀罗节期间,童女神被抬出来巡游三天,供全城人膜拜。性力派信徒认为,崇拜童女神可以逢凶化吉,保佑江山。
尼泊尔性力派最盛大的宗教活动在德赛节。节日期间,人们要向性力女神难近母祷告九天。在第八、第九两天的上午,尼泊尔全国各地的女神庙都要举行杀牲祭祀活动。男女信徒提鸡牵羊在难近母和迦利女神像前宰杀,将鲜血洒在神像上。
尼泊尔人对性力的崇拜还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尼泊尔政府机关、院校的公文纸左上角,印着两个重叠的三角形图案,一个顶角朝上,一个顶角朝下。顶角向上的三角形象征男性,顶角向下的三角形象征女性。两个三角形重叠,蕴含着性力的结合。性力是创造一切事物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