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的传入与发展
印度教传入尼泊尔较早,印度的往世书曾把印度教神明与尼泊尔和雪山联系在一起,说明印度教在尼泊尔有久远的历史。据《湿婆往世书》记载,湿婆曾在喜马拉雅山修苦行,雪山女神帕尔瓦蒂也在雪山修行千年,最后成为他的妻子。加德满都河谷的帕舒帕蒂圣地被描写成湿婆嬉戏的地方,那里有鹿苑。尼泊尔古代的克拉底人据说就崇信湿婆教。
迄今发现最早的能证明印度教传入尼泊尔的证据是梨查维国王马纳·德瓦建于公元464年的碑铭,以及他制作的毗湿奴神像和赤铜货币。该碑立于昌古·纳拉扬寺内,上面记载着马纳·德瓦和母亲拉吉瓦蒂一道参拜昌古·纳拉扬(毗湿奴)并举行献祭和赏赐婆罗门的活动。马纳·德瓦还在公元467年在拉金帕特(Rajimpat)和迪拉甘加(Dilaganga)建立了毗湿奴雕像和铭文。马纳·德瓦铸造的铜币,一面有狮子和文字,另一面有薄伽瓦蒂女神像。这些碑铭、神像和货币说明马纳·德瓦国王崇信毗湿奴教。
与此同时,湿婆的林伽雕像也在拉金帕特被发现。专家们从基座铭文上看出,此石像是马纳·德瓦的第二个王后卡玛孙达里所建。铭文用婆罗米字体雕刻,时间大约相当于公元468年。另外还发现了建于公元477、479年的湿婆林伽像。这些说明湿婆教在当时的尼泊尔已很盛行。
公元7世纪梨查维著名国王阿姆苏·瓦尔玛(鸯输伐摩)笃信湿婆教,他在位期间修建了许多湿婆教庙宇和碑碣,并在碑碣上写道:“拜倒在薄伽梵帕舒帕蒂(兽主)的脚下”。梨查维王朝的统治者虽然信仰印度教,但他们并没有利用其统治地位强行推广印度教。当时人们在信仰方面比较自由。这一方面表现在该王朝的统治者在信仰方面并不尽一致,多数国王推崇湿婆,但也有少数国王,如马纳·德瓦则笃信毗湿奴;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一般臣民与统治者在信仰上的不同,统治者一般信仰印度教,而一般臣民则大多信仰佛教。
约公元8世纪,南印度的印度教改革大师商羯罗来到尼泊尔。他带着清教徒的热情,用摧残佛教的手段来传播印度教,使印度教得到进一步发展。
穆斯林进入印度后,次大陆的印度教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印度教的王公贵族涌入尼泊尔,使尼泊尔印度教的势力得到加强。此时,尼泊尔的印度教由于吸收了佛教密宗,性力派得到很大发展。马拉王朝的国王极力推崇性力派,修建了许多女神庙,如“塔莱珠婆瓦尼”女神庙,并且为供奉这尊女神先后在加德满都、巴德岗和帕坦修建了三处名为“塔莱珠”的女神庙。公元14世纪后期,马拉王朝著名国王贾亚斯提提·马拉对尼泊尔的印度教进行了改革,他按照《摩奴法论》制定了严格的种姓等级,并大力贯彻执行。从此,印度教在尼泊尔深深扎下了根。
近代尼泊尔的统一进程加速了印度教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随着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的大军东征西讨,印度教也在各地传播开来。统一后的沙阿王朝将印度教定为国教,并严格推行种姓制度,一些原本信奉佛教、萨满教、苯教的民族也渐渐改信印度教。19世纪中叶以后,拉纳家族掌握国家权力,他们借印度教压制佛教,使印度教发展到唯我独尊的地步。这种情况一直到1950年拉纳家族统治结束,才有所松动,而其他宗教也才得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