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政策,尊奉佛教为国教。当时,在加德满都谷地有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三座城市。其中,帕坦寺庙林立,各色建筑荟萃,擅长寺庙建筑和雕刻工艺的工匠云集,是著名的艺术之城。尼泊尔最著名的建筑艺术家阿尼哥便出生于此。他生性聪慧,又自幼耳濡目染,小小年纪便精通建筑、雕塑与绘画技艺。元朝初年,忽必烈命西藏事务总管八思巴在西藏建造佛塔,八思巴向尼泊尔征召得80名工匠,其间无人愿为领队,年仅17岁的阿尼哥自请任之。两年后,金色佛塔建成,阿尼哥请求归国。但八思巴惜其才,邀他至大都(北京)面觐忽必烈。忽必烈为考察他的技艺,命其修复宋朝皇帝赠予蒙古统治者的一座具有复杂经络的青铜人像。阿尼哥很快修复了铜像,且造型更加精美,功能也更加完善。宫廷技师纷纷为其高超的技艺所折服。《元史》卷二〇三《阿尼哥传》云:“关鬲脉络皆备,金工叹其天巧,莫不愧服。”
从此,忽必烈对阿尼哥委以重任,先后授予“诸色人匠总管府总管,银章虎符”;“光禄大夫、大司徒兼领将作院,印秩皆视丞相”,其地位之高可见一斑。当时所有的皇家重大建筑工程均委任于他,大都、上都的寺庙和佛像多出自其手。1271年,阿尼哥奉忽必烈之命在大都建大圣寿万安寺(今北京白塔寺)及白塔。白塔于1279年建成,忽必烈初见白塔十分欣喜,重赏了阿尼哥。其神道碑上有记载:“(至元)十六年建圣寿万安寺,浮图初成,有奇光烛天,上临观大喜,赐京畿良田亩万五千,耕夫指千、牛百、什器备。”白塔是元大都城内最高的建筑,它融合了中尼两国的建筑风格,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阿尼哥在中国先后建造了九座大寺庙、三座塔、两座祠祀和一座道宫,虽然这些建筑大多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损毁,所剩寥寥,但它们足以成为古代中尼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除建筑艺术外,阿尼哥还精于雕塑技艺。他融合尼泊尔、西藏艺术风格创作了佛像“西天梵相”,后又将这一造像技艺传授给汉族工匠刘元,使其成为元代最著名的塑像工艺家。《辍耕录》中写道:“刘元,字秉元……又从阿纳噶木国公学西天梵相,神思妙合,遂为绝艺。”阿尼哥与刘元共同建造了许多佛像,他们的合作是继法显与佛陀跋驮罗之后的又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尼合作。“西天梵相”对明清两朝的藏传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阿尼哥终其一生,为中国带来了尼泊尔先进独特的建筑和造像技术,为元代中国的建筑和造像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