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佛教交流

一、早期佛教交流

公元前565年,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今天尼泊尔的蓝毗尼。后来,他创立了佛教,号称释迦牟尼,并在各地说法收徒,传播他的思想。佛教成为中国与尼泊尔产生关联的最初机缘,佛教的传播以及中尼佛教僧人的往来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尼两国人民互相朝礼圣迹,互派使者的历史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公元5世纪,晋代高僧法显前往印度、尼泊尔等佛教圣地寻求佛法,朝觐佛迹。公元406年,法显到达今天尼泊尔的南部,探访了蓝毗尼、迦毗罗卫等地,成为历史上有记载的首位踏上尼泊尔土地的中国人。法显回到中国后,根据旅途见闻写成《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书中有关蓝毗尼的记载是我国最早有关佛陀诞生地的记载。同年,尼泊尔法师佛陀跋驮罗(汉译觉贤)到达长安传法,后转入建业(今南京)继续传道。法显回国后来到建业同佛陀跋驮罗会面,共同翻译了《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方等泥洹经》二卷、《杂藏经》一卷、《杂阿昆昙心论》十三卷以及《僧祇尼戒本》等佛经,成为佛教史上一段佳话。法显去世后,佛陀跋驮罗继续从事佛经翻译,译出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华严经》,后于公元429年圆寂。佛陀跋驮罗在中国传道译经二十余载,翻译佛经共计15部117卷,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