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古隆族

六、古隆族

古隆族是尼泊尔西部山区的一个比较大的民族。据2011年人口统计,其人口为52.26万,占全国人口的1.97%。古隆人讲古隆语,属藏缅语族。古隆人为蒙古人种,许多人面庞浑圆、性格开朗、纯朴憨厚。古隆族主要聚居于拉姆宗、廓尔喀、卡斯基和西扬加等县,尤其以前两县最为集中。古隆族的聚居区与马嘉族相近。18世纪后期,古隆人也加入了普里特维统一尼泊尔的波澜壮阔的大军,成为兵员的主要支柱,因此在沙阿王朝统一尼泊尔的事业中,古隆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古隆人以农耕为主,同时也从事畜牧业。主要农作物有大米、小麦、玉米、小米和土豆等。村庄多建在山顶或靠近山顶的向阳斜坡上。在耕种之余,农户多牧羊,每家一般都有十来只羊,他们一般都联合起来雇用牧羊人为其放牧。每年春天到秋天,在安纳普尔纳山和拉姆宗一带的山坡上,大片大片的绿色牧场非常适宜放牧。

由于长期生活在山区,古隆人很能吃苦耐劳,也是英印廓尔喀兵团的主要招募对象。在尼泊尔军队和警察部队中也有不少来自古隆族的士兵。古隆族家庭收入一个十分重要的来源就是在外当兵子弟的薪金和复员后的养老金。那些没有当兵的人便留在家里照料田地,喂养牲畜,并来往于西藏和印度边境之间进行商贸活动。

古隆族内部分两大集团,一个是由4个姓氏组成的集团,称“贾尔贾特”;另一个是由16个姓氏组成的集团,称“索拉贾特”。中世纪土邦林立的时期,这两个姓氏集团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贾尔贾特自认为自己比对方高贵,该集团中姓加勒(Ghale)和喇嘛的人在古隆社会颇受尊重。随着社会变革和人口流动的影响,今天这两个群体的界限已不再分明,怨恨也逐渐消除。

古隆族的婚俗比较奇特。他们提倡表亲之间通婚,即一个男子可以与其姑姑或舅舅的女儿结婚。古隆族还有一个类似俱乐部的组织,称为“洛地加尔”(Rodighar)。它是一个专门为年轻人提供交往或从事文体活动的组织,青年们可以在这里自由选择恋爱对象。洛地加尔的参加者大都是10—11岁左右的姑娘和小伙,在监护人的照料下活动。男监护照管小伙子,女监护照管姑娘们。洛地加尔由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民族文化的人士兴办,他们主动为青年人提供活动场所、灯具、被子等。村里的男女青年聚集到洛地加尔活动,他们一起唱歌跳舞,谈天说地,有说有笑,打打闹闹。青年们对洛地加尔的主办人亲切地称呼为“洛地阿爸”“洛地阿妈”。每逢节日,洛地加尔都要组织演出,唱歌跳舞。比较有名的舞蹈有索尔蒂舞、卡杜舞等。跳卡杜舞时,演员要闭眼,向神明祈祷,然后慢慢睁开,随着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

每个村子往往都有洛地加尔,每个洛地加尔有12—15名青年,他们一般到年满18岁时即自动退出。村与村之间的洛地加尔也相互访问,在农忙季节,洛地加尔要组成互助组帮助洛地的成员家干活。洛地加尔不仅提供了男女青年交往的空间,丰富了枯燥的山区生活,还培养了青年人的互助精神。

近年来,由于社会变迁,不少古隆族青年进入城市,古隆人的思想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兴办洛地加尔的热心人越来越少。但是古隆人热爱生活的情趣没有改变,每当节日,特别是古隆族的满月节、德赛节、灯节等重大节日,古隆族的男女老幼都要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古隆族信奉萨满教。人死后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土葬,一种是火葬。到底用哪种方式处理,要由喇嘛或祭司按照死者咽气时的星辰方位来决定。由于受印度教的影响,现在有不少人在举行生老病死的仪式时,不再请氏族的祭司,而是请婆罗门主持。

古隆人虽属蒙古人种,但在体型上与我国藏族人有明显区别。他们不像马嘉族那样受印度教的强烈影响,大体上还保持自己民族的特点。大多数古隆人都讲古隆语,但是,生活在加德满都、博卡拉以东山区的许多古隆人,逐渐改说尼泊尔语;居住在中尼边境上的少数古隆人也说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