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区性节日
1.马琴德拉纳特节(Machindranath Jatra)
马琴德拉纳特节是加德满都谷地尼瓦尔人庆祝的节日。这一节日也称为“车节”,因为节日里以拉神车游行为主,故名。马琴德拉纳特节分“红”(Rato)和“白”(Seto)两种,“红色马琴德拉纳特节”比“白色马琴德拉纳特节”更热闹,庆祝时间更长。
红色马琴德拉纳特节从尼历元月白半月第一天开始,历时一个月。尼泊尔新年正值春天(公历4月中旬),人们向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因此,车节又称“祈雨节”。据说,红色马琴德拉纳特是主管雨水之神。由于以前加德满都谷地的灌溉不发达,雨水犹如庄稼人的生命,因此雨神受到了谷地内尼瓦尔人的特别崇敬。尼泊尔的佛教徒甚至尊其为观音菩萨。
马琴德拉纳特节的祭祀活动主要在帕坦举行。节日到来之前,能工巧匠们在一辆四轮车上建造一座有三层楼高的塔形建筑,然后粉刷油漆,披红挂彩,将车子装饰起来。车上的部分用竹竿、藤条和松枝绑成,整个木轮车看起来像一株高耸的青松。青松顶端插着尼泊尔国旗和红色长幡,还垂挂着彩带和金色神符。在这些活动中,尼瓦尔族的贾布种姓(农民)最积极。由于车身高大,非常笨重,需要100多人才能拉动。节日第一天,为红色马琴德拉纳特神像举行沐浴和起驾仪式,然后将神像抬到这个大车上游行。这辆大车每年沿固定路线,由上百人推拉着在大街小巷穿行。大车一般从普拉乔克居民区出发,至少经过四个居民小区,在每个小区都停留一段时间,有的停一两天,有的停四五天,有的停一两个星期,停留时间的长短均由占星师决定,趋吉避讳。
大车所到之处,挤满了观望和拜谒的人群。信徒们往大车上抛洒大米、鲜花和钱币。大车的最后一站是贾瓦拉凯尔广场,在那里举行盛大的集会。届时,贾瓦拉凯尔广场张灯结彩,红色马琴德拉大神车停放在广场中央。下午,尼泊尔高级军政官员也来此观礼。一名祭司站在大车上向人们展示一件镶嵌宝石的黑绒马甲(Bhoto)。传说这件马甲是马琴德拉纳特留下的宝衣,乃稀世珍宝。祭司展示过马甲之后,一名侍者攀上神车顶端,从上面抛下一个大铜盆,人们以铜盆落地后的状况,来判断当年为旱灾之年还是风调雨顺之年。此后,大车被送往郊区的寺庙供养。
关于红色马琴德拉纳特节的来历,有各种说法。无论哪种说法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中一种说法是,湿婆神往印度河里射入精液,那精液使鱼受孕而生出马琴德拉纳特神。还有一种传说是,马琴德拉纳特是印度阿萨姆邦卡马夏地区的一个王子,后修成仙人。他招收了一个弟子,名叫廓尔克纳特。有一次,廓尔克纳特来到尼泊尔化缘,不被理睬,于是怒不可遏的他便用咒语将九条舞云降雨的神蛇收压自己的臀下,坐定不起。从此,尼泊尔发生旱灾,庄稼颗粒不收,人畜缺水而死。尼泊尔国王和百姓向毗湿奴神求救。毗湿奴显灵给尼泊尔国王,示意去请马琴德拉纳特来。国王遵照神的旨意率领祭司、法师等人前去印度,将马琴德拉纳特请到尼泊尔。廓尔克纳特看到师傅,起身拜见,九条神蛇乘机腾飞入云。即日,尼泊尔春雨普降。从此,尼泊尔人将马琴德拉纳特奉为丰收之神,造一尊红色神像供奉,并在每年的农耕之际,举行祭祀和庆祝活动。
2.因陀罗节(Indra Jatra)
因陀罗节也是一个主要在加德满都谷地内庆祝的节日。从尼历五月白半月十三日(公历9月下旬)开始,一连庆祝八天。
关于因陀罗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最有趣的传说是,掌管雷电云雨的大神因陀罗,为母亲采摘一种名叫“夜花”(Parijat)的花朵而下凡到尼泊尔。当他正在人家的花园摘花时,被人发现,人们以为他是偷花贼,将他绑了起来。他的母亲见儿子久去不归,也下到人间。当人们得知他们是天上的大神之后,对他们进行热情的款待。因陀罗为回报人们的款待,许诺在谷物生长的时节送来雨露。所以,人们在丰收季节时,要以庆祝活动来感谢因陀罗。
因陀罗节第一天,人们把因陀罗旗杆用布条、神符装饰起来。这个旗杆不是一个普通旗杆,它是用一棵经过密宗仪式神化后的高大杉树修成的,有人日夜守护。第二日清晨,要举行隆重的竖立旗杆仪式。仪式由祭司主持,军队卫士助威。当占星师宣布吉时已到时,鼓乐齐鸣,在人群的欢呼声中,因陀罗旗杆被缓缓竖起。人们簇拥到旗杆下面,向高大华美的旗杆上面飘扬的因陀罗旗致敬,并向供奉在那里的一尊骑在大象上的因陀罗神像膜拜。
午3时许,在哈努曼多卡王宫前的广场上举行节日庆典。政府高官、军队高级将领以及各国使节都在检阅台上观礼。军乐高奏,礼炮齐鸣,场面十分庄重。礼毕后,表演民间歌舞。之后,童女神“库玛丽”乘坐一辆古色古香的两轮木车,由众人牵拉着进入广场,接受众人的朝拜。这是童女神一年一度仅有的一次出游。
因陀罗节的最后几天,在闹市街头有展示因陀罗、拜拉布等神像的活动和歌舞表演。最后一天晚上,要将因陀罗旗杆放倒,然后将旗杆抬到河边焚烧,节日宣告结束。
3.牛节(Gai Jatra)
牛节是尼瓦尔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尼历五月黑半月初一(公历8月中旬)庆祝这一节日。牛节传统上是祭奠死者的日子,但这一天人们并不悲悲切切,而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在加德满都谷地三镇,当年丧失亲人的家庭组成祭奠队伍游行。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当年丧亲之家的男孩,男孩个个赤裸上身,手持竹杠,边走边敲打。跟在他们后面的是假牛队伍,有时也有一两头真黄牛。木制的假牛被打扮成死者生前的样子,由人抬着前行。游行队伍后面是滑稽与幽默表演队,其中有人戴着古怪面具,有人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有人身穿芭蕉叶或麻袋片。男男女女嘻嘻哈哈,唱着跳着,向死者家属献上欢乐,以示慰藉。当年丧亲之家要挑着布施的担子,等候在流行队伍必经之地,等游行队伍到来之时,向他们布施食品、牛奶或钱币。
牛节始于中世纪,起初只是人们怀念故人的一项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带有政治文化色彩的活动。节日期间,人们借庆祝牛节的机会,在报上发表文章,或演出一些话剧,或朗诵诗歌和短文,针砭时弊,发泄对政府和现实的不满。
4.马节(Ghoda Jatra)
马节从尼历十二月黑半月十四日(公历3月底4月初)开始举行,共庆祝三天。届时在加德满都的通迪凯尔(Tundikhel)广场举行跑马比赛,其意义是纪念尼泊尔人铲除妖魔的节日。相传通迪凯尔广场原是一片荒草地,隐居着一个吃儿童的恶魔。人们最后用奔驰的马群踩死了恶魔,保住了儿童的安全。
节日第一天,通迪凯尔广场彩旗飘扬,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前往观礼。赛马活动由尼泊尔军方主办。下午3时,头戴高冠,身着猩红戎装,手持长矛,骑着高大枣红骏马的古装骑士队,在洪亮的军乐声中进入会场。马队要进行腾空越障、钻火圈等表演。之后有直升机空投、步兵攻打堡垒和古装士兵刀和盾的表演。整个广场硝烟弥漫,犹如战场一般。最后是体育节目,如吊环、跳马、自行车等比赛。节目结束后,要给优胜者颁奖。因此,马节实际上也是尼泊尔军队展示自己的节日。
【注释】
[1]长期以来,由于“卡斯”(Khas)一词含有“混血”“混种”的意思,带有贬低意味,因此尼泊尔的卡斯人至今不愿谈自己的民族身份,他们宁肯强调自己的种姓,如婆罗门、塔库里、切特里(刹帝利)等。但若从学术角度来讲,称他们为“卡斯族”应该是合理的、恰当的。
[2]尼瓦尔族“达利特”主要有泊德(Pode)——垃圾清运工,查麦(Chame)——清洁工;平原地区的“达利特”职业种姓较多,2011年人口统计时有19个,但他们一般不被认为是卡斯族。这些低等种姓有:查马尔(Chamar)——鞋匠;杜沙德(Dushad)——清洁工;多比(Dhobi)——洗衣人,等等。
[3]“基帕特”(Kipat)是一种土地占有制度,即一个氏族或几个氏族共同占有包括耕地、河流、森林在内的土地,只有该氏族的成员才能耕种或开发。过去这种土地不交税,但20世纪60年代尼泊尔土地改革后要缴纳一定的税赋。林布人的基帕特制度与塔芒人的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