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真正的“民主”
我国的一些学者到美国学校考察时,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在低年级的教室中,教师常常是蹲下来与学生交流。美国同行解释说,学生个子矮,在与身高高他许多的老师交流时,会产生压迫、局促的感觉,这对于同成人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可见,“蹲下来”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民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平等。想不想“蹲”——观念因素。蹲下来,首先是对教师权威观念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认为学生是不懂事的,就是要被管的,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学生就应听老师的话,努力学习,老师教什么,你就学什么,不许有异议,老师的权威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要守纪律,上课不许插嘴……要老师蹲下身子怎么可能,这样做学生岂不反了天?所以,改变落后的旧观念,使教师树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学生是正在成长的、需要获得帮助的人;而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人生的榜样;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否则,即使教师被迫蹲了下来,他的眼神和体态照样会流露出居高临下的神态,同样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和局促。
会不会“蹲”——能力因素。在向教育民主迈进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直面这样的尴尬:不呵斥学生了,班级纪律就乱了套;不加班加点补课了,结果学生成绩就一落千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老师身子蹲下来了,相应的是能力要提高上去。从客观角度分析,我国由于教师教育体系(职前、入职、在职)尚不完善,存在先天缺陷和后天不足,培养出的教师离教育民主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第一,先天缺陷是指在职前培养及入职认证方面存在缺陷。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专业过早细化、课程设置单一,不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由这个体系培养出的教师已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另外,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刚刚启动,在保证教师专业水准方面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而国外,以美国为例,其94.7%的中小学教师及幼儿教师是由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培养的,即学生学完4年大学课程之后,再接受2年的教师专业培训。第二,我国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存在后天不足。在职教师的职业进修制度尚未完善,在培训方式上,讲理论、理念、观念的多,给教师以具体的、科学有效的指导少。这是我国许多教育实验不重视对参加实验的老师进行先期培训,不注重理论可操作性的研究而造成的。重视教师教育工作,提升教师实施教育民主的能力是我们要全力完成的工作。否则,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再好的经也会被念歪。
让不让“蹲”——环境因素。能否为教师创造一个蹲下的环境也是制约教育民主实施的重要因素。日前《中国教育报》有一篇题为“减负咋就成了‘差班’”的报道,讲述了一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只因按规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放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却使班级的考试成绩由原来的年级前列下滑为倒数第二。在家长会上,这位教师哭着向家长们鞠躬道歉,并表示今后要加大作业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观念变了、课程变了、方法变了,但评价的体系并未改变,还是以分数去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实施民主教育的环境没有形成,教师想蹲,会蹲,也不让你蹲。所以说,教育民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民主的社会大环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