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动力培养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动力培养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一)提出适当要求,建立发展性目标

学习目标向外联系着教学要求和学生生活,向内联系着主体的需要,是推动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因此,学习目标的建立是实现动力内化和外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考察目前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清楚、明确、自主的学习目标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让学什么、教材有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没有真正建立起自主的、对自身发展有更大价值的具体目标,加上教材陈旧,脱离实际,更加不利于学习动力的激发:而教师所定的目标常常是“一厢情愿”,学生不一定真正接受,更谈不上“内化”。

根据实验和思考,我们认为,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需遵循一些原则。首先是发展性原则。目标要具有挑战性,可以通过教师帮助和学生自我分析相结合来制定这样的目标。其次是自主性原则。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和决定一个时期的目标,甚至是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在有选择余地和自主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以自己的需要和自信心为基础的,其责任心和坚持性都会大大增加。即便是在教学要求和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也要尽可能创造更多的自我选择和决定的情境和机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自主都会给学生带来出乎预料的安全感、愉快感和责任感。第三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必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努力与成果的共变,才能较好地保持学习动力,提高自信心。第四,个人目标要“绝对化”,力求近景与远景相结合。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教学要求自己决定某一段时间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或与教师订协议等方式进行监控,评价的标准应是“绝对化”的,即以个人的进步衡量,不一定要以教材为标准。必须引导学生建立远景目标。学生通过体验未来生活图景,通过对知识能力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理解,可以激发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热情,确立积极的生活理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到,他现在所做的每件事都与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他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对理想的接近。

(二)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在原有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增强和保持学习动力

教学过程首先要考虑激发学生现实的学习活动,直接学习动力的激发是重要的途径。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要求教学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内容,利用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经验,设置问题情境,充实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手段等。使学习活动与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模式是激发直接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必须改变单一的接受现成知识的课堂模式。激发效果动机首要条件是学习活动对学生具有真正的价值。学生固然在追求进步,但绝对不是抽象的进步,而是那种能把握现实世界,提高自己有用能力的进步,从根本上说,获得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本领乃是最有效的动力,因此,课程首先必须现代化、生活化。从过程上说,要注意把整个学习任务分为循序渐进的阶段性任务,及时对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信息反馈和评价,特别是自我评价;最后,要防止单一的社会比较和竞争的动力气氛。

其次是间接学习动力的激发。在学生缺乏直接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间接学习需要,间接促使学生学习。以后,逐渐转移到直接动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上来。实验中我们利用学生对班级或小组的责任心、同伴的鼓励和教师的关心及适当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间接动力要把握下列要求。1.最小控制。在教师的最小控制和学生最大自主的基础上追求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最佳学习动力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自主性,不能单纯以动力的强度和持续的久暂、主观体验的积极或消极性和学习效果来衡量其优劣。所谓学习动力的自主性,指的是出自学习者自愿,由他自己抉择、自由安排和承担责任下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作用下,即使没有外在的监督、压力和控制,学习者也会自愿积极投入。与自主性相对的是“被迫性”“受控性”“压力性”等等,即学生由于外在压力而学习。自主的动力包括积极动力的诸多特征。首先,自主的动力是量上适度、具有高持续性的动力。因为自主性是与目的性、计划性、自我分析联系在一起的;其次,自主的动力是“愉快”的动力,因为自主意味着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对主体有价值且主体有达成目标的信心;再次,自主的动力也必然效果良好,因为在这种量上适度、持久、愉快、专注和富于责任感的动力下,学习必然是高效的;最后,自主意味着对外在要求的接受、对自身发展规划和对社会的适应。因而,它不排斥动力的社会价值。总之,自主的动力体现了教学的整体目标,也体现了动力过程自身的特征,是最佳学习动力的概括。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出这种广泛而深刻的自主性动力。自主不仅是我们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动力和主体性的有效手段。要力戒采用贬低学生,向家长告状,或者剥夺学生的自由或权利等手段来达到使学生学习的目的。2.及时转化。当利用间接动力已促使学生投人学习任务时,必须立即引导他们领会知识的价值意义,引导他们探索获取知识的策略方法,体会其中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保证他们积极的成功体验,以使间接动力及时转化为“自主的动力”。3.充足奖励。使用奖励的要求之一是必须充分,即让所有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前面我们所说的“个体目标建立”是较好的方法之一。

再次是利用道德责任动机来激发学习动力。除了直接学习动力和间接学习动力外,现实教学中还存在一种对集体责任感的道德动力,即学生出于对集体的责任而行动。一般课堂中存在三种群体动力气氛,即自学、竞争和合作。在自学占主导的课堂中,奖励的基础是自我改进,强调自己目前成绩与过去成绩的比较而不是与他人成绩的比较,故个人获得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因为努力总会带来个人或多或少的进步;竞争或比较为主的课堂则意味着,一些人如果成功则另外多数人注定失败,容易削弱直接动力作用,产生消极防御行为和消极情感;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评价的基础是集体的共同成果,集体成员相互依赖,共同分享承担成功与失败,因而它激发的是一种共同努力,对集体负责的道德义务的动力。这种动力也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目前教学中利用最少的一个方面。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入合作学习模式,把个体间的竞争转变成小组间的竞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对学生自尊心起到保护作用。在教学中强调合作,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道德责任的动机,而且有利于克服目前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的缺陷,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比较欠缺的方面。

(三)保证成功体验,促进动力内化,提高学习动力

当学习活动被激发起来时,保证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积极体验就成为培养学习动力的关键。保证成功体验的做法上面已有涉及,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思考和运用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技能,逐渐形成学习能力。

思考和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对于培养良好的动力品质有极大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任务,寻找有效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做法能较快地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过程本身上来,排除干扰,增强直接动力。从理论上说,策略方法的运用能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使之有更多的积极体验。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的学生一般都有较高的自信心,因为他们拥有某种完成任务的手段。另外,方法和策略运用下的成功一般会导致高自信,因为成功是在学习者有效的控制之下取得的,学生一般将之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在失败的情况下,他们则倾向于将失败归于策略方法不当,还需调整,而不至于失去信心。

2.运用有效评价方式促成积极体验,促进动力的内化和外化。

首先要重视自我比较气氛的建立。竞争环境由于奖励不足而剥夺了半数学生成功的机会,从而损害自尊,削弱自信心;自我比较的评价方式则可消除单纯竞争的消极作用,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其次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信息反馈和监控功能。培养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的习惯,使之能及时调整学习过程,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再次要利用评价的认识功能。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所引起的是对前一思维过程的再认识。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思维,而且能提高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深度,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意识。第四要把多种评价方式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传统评价的一个重大缺陷是评价形式单一,即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且只是对学习结果(分数)的评价。实验中我们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从评价主体来说,有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评价的内容来说,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有对学习过程、方法的评价。从评价的性质来说,有自我比较的评价,也有社会对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