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分享

让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分享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李兰瑛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摘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7月

郑毓信先生说:“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分享,一种肯定,是透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辩论,澄清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认为,“分享”是知、情、意、行的全方位享受,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追求的一种境界和体验。教师在尊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能创设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师生获得“分享”体验的沃土。现结合课堂教学的几个片断具体谈谈:

1.把乐趣还给学生

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本课的镜像游戏,剪纸创作。使学生对数学倍感新奇、有乐趣。

2.把伙伴还给学生

(1)学习数学需要独立的思考,也需要伙伴的合作。自动、多向是伙伴学习的主要特征。

(2)学生可以在同质小组,异质小组中结识更多的伙伴,学到更多更好的本领。

(3)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本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探讨、交流、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把时空还给学生

(1)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留足思维的时空。

(2)不要设计过于完美的过程,留出一丝时空让学生自由发展。

本课在设计感知探索环节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点子图,空白纸,留足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自由发挥创作,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正如中科院心理所张梅玲教授所说:“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

课堂的环节设计中,我还借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充分挖掘数学深刻的内涵,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CAI理论与实践的自然演进和发展的产物。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及时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高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面,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从文字、画面、音响等多方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认知刺激和启发,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多年的教育界一直寻求的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目标。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授予了学生“点金之指”。

总之,课堂是最应该具有生命活力的地方,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对事件、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对问题的兴趣、好奇,来自情不自禁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来自探究过程中的困惑与理解。所以教师的成功不一定是学生的成功,而学生的成功一定是教师的成功。要使学生享受成功,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把他们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给他们以鼓励、以方法、以胆量、以热情,使他们获得人的尊严,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因此而分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