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分析
在当今社会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依赖于学生本就具有的创造潜能的激发。语文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语言与思维是相联系的,语言和思维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的活动是统一的。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语言学习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课堂上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带学生走进合作与探究的境界,让学生在探究与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逐渐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多数学生当听众的做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注重学生自我组织和互相启发,为学生个体学习留有广阔的空间。教师不再起“传授者”的作用,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课中,以学定教,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体现。
合作、探究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如果盲目地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就会失去其意义。在学习中,当个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协作讨论,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完成学习任务,排除学习障碍。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当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困难,对那个残疾小男孩非要花100块钱买一只小瘸狗这一做法的认识产生偏差时,及时引导学生,并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促使每一个学生深入思考、主动参与。在小组合作中,人人动脑,人人动口,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教学的最后,我设计的给课文续一个结尾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学生思维活跃,想像丰富,发言时绘声绘色。在合作、探究中,在想象、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突出综合,不仅强调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方式方法的整合,加强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整合,而且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不仅正确地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内涵,而且改变了头脑中小男孩之所以花100块钱买一只小瘸狗是因为“小男孩和小狗同病相怜”,“小男孩很孤独”,“小男孩自己也跑不快”等错误看法,认识到小男孩正直、善良,具有同情心和爱心,进而认识到同情心和爱心是做人最起码的美德,失去了同情心和爱心就失去了人性。使学生思想上受到熏陶,心灵上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