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反思
沈贵鹏
【作者简介】沈贵鹏(1963-),男,江苏盐城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后,盐城师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
心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制度。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体现在人的心力、人的潜能、人的德性三方面;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包括求上心态、自主意识、健全人格三方面;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主要表现为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三方面。
躁动、跌宕的20世纪已经远去,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心理教育”的凸现乃是教育事业的一大创举,它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从教育进程到教育评价无不浸入心理教育的印迹,其实,我国的心理教育才刚刚起步,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进行研究。
就名称而言,心理教育的提法远未达成共识,比较常见的提法就有:心育、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等。名称用法的歧义实际反映了人们对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也是与人们所从事的实践领域的差异密切关联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提法的背后有着相异的实践领域,但如果加以精心提炼,能够从这些相异的名称中抽取相同的内涵,这些活动都以人的心理为指向,即人的“心理”是共同的、共通的领域,而对人的心理的指导、咨询、训练等等归根结蒂是属于“教”与“育”的范畴,因此,用“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来统摄上述诸多提法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当然,“统摄”不等于“替代”,在个别的实践领域,心理教育实践应有其能体现实践内涵的称谓。
心理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从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发展人的心理素质,无论是“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还是“防治心理疾病”都属于发展人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心理素质与人的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构成了人的素质的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处在中间层次,它与生理素质结合,共同构成人生发展的基础,构成了人的世界的“生理—心理—社会”的统一体。为了深入地审察心理教育的内涵,下文将从三大方面论证心理教育,以表明笔者对心理教育的一些理解和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