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又成了快乐的女孩

她又成了快乐的女孩

北京市海淀区图强二小 吴丽娟

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教育活动中,每一个人获得变革生存的方式、向更高的状态跃迁的动力,进而不断地实现自我的价值,不断展示其作为主体的力量。而作为教育活动核心的师生交往正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即向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提供支持力量,促进他们实现生存价值,当师生交往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是实现“成人”目的的时候,教育也就成了人的教育。

举手发言,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谁会想到,哪个学生会为了发言这件小事而产生心理问题呢?我们班的小沛,却确确实实为了这个问题而苦恼了好一阵子。当小沛第一次来到咨询室时,表情非常忧郁,说话时,头低着,不敢朝人看,两手不停地卷动着手中的报纸。看得出,她有些焦虑。在我的鼓励下,她开始了叙述:四年级时,她从外区的一所小学校转入目前就读的小学。转校时,父母、亲友曾教育她说这所学校教育质量很好,老师要求很严格。反复关照她,要她进新学校以后努力学习。刚到新学校,小沛对一切都有点不习惯,她的心情一直不是很愉快。一次语文课上,小沛心血来潮,举手发了言。可是回答错了,招来同学的一阵哄笑。顿时小沛的脸涨得通红,自己也不知道后面的课是怎么上完的。从这以后,小沛上课再也不敢发言了,还发展到上课时一听到老师提问就紧张、脸红。现在,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作业错误率高,学习成绩下降。

小沛的焦虑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转学,使她必须面临新的环境。转学时,父母和亲友对她的教育给她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无形之中使她产生了自卑感。转校以后,课堂上的一次偶然的失败,激活了她的错误信念,并形成了这样的错误解释:在新学校里,我是无能的;同学是怀有敌意的,不能接近的。在这种错误信念的支持下,每当上课时,她关注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自身行为会遭来同学什么样的反应。加上她以往的学习经历,她就认定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是由不发言所致。进而又为发言而焦虑,导致焦虑的加剧。精神上的焦虑影响了她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导致成绩下降,引发进一步的焦虑。如此反复循环,焦虑加重,以至出现上课时听到老师提问便脸红心跳,不敢抬头,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

根据小沛的实际情况,我查阅了有关书籍。当前,正值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试行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我制定了辅导目标,使她逐步减轻上课时的症状,减轻她的焦虑,修正错误的信念,实现认知的转变和重建,增强她的自信心,培养她终身学习的愿望。辅导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1.讨论发言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减轻对发言的焦虑

小沛有了一次失败的经历后,再也不敢举手发言。是由于以往的经历和目前的学习现状导致她归因不当。她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假设:以前我积极发言,所以成绩优良,现在,我不敢发言,成绩才下降。她整天陷在苦恼中不能自拔。

针对这一情况,我和她探讨了发言和成绩的关系。我让她回忆,在她过去和现在的班级中,那些积极发言的人和那些抢着发言的同学是不是成绩一定优秀?答案都是否定的。然后,再一起探讨取得优秀成绩跟哪些条件有关。通过探讨,小沛懂得,积极发言只是取得好成绩的一个方面。学习成绩还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注意力,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她也明白了自己上课时总是担心,分散了注意力,影响了听课效果,导致作业错误率升高,所以成绩下降。

最后,我指导她在上课老师提问时把注意力从关注自己发言转移到关注同学回答上。我给她布置了一个作业,听同学发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都正确,如果有错误,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要求她每天做一次记录。

2.探讨因发言而导致同学嘲笑的问题,减轻对同学的焦虑

一周以后,小沛又来到咨询室。她说,现在她对发言的担心已没有以前严重了。她说,其实同学的发言也不是每次都正确,也有时大家会笑起来,但笑过以后就像没发生什么似的。我问她,同学的笑是不是故意地嘲笑?她想了想说,只是答案让人觉得好笑,就很随意地笑了,其实没有什么嘲笑的意思。

临结束谈话时,我请她谈谈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小沛说,她懂得上课时因为发言而引发的笑,不是针对同学的,而是答案本身让人笑。自己因为有过一次经历就认为同学是要嘲笑人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最后,我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她上课时再观察一下,当同学发言出现错误时,老师是什么表现。

这一次,小沛笑着走进咨询室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她发现原来新学校的老师也都很好。在同学发言时,老师都很认真地听。同学说错了也不是马上直接批评。偶尔老师也有批评的,那往往是某个同学思想开小差。她还告诉我一件事,这次作文她没写好,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在课后耐心地对她进行个别辅导。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小沛用自己所见到的事实检验了她原来的信念是站不住脚的,她的认知发生了转变。接下来的重要工作是让她通过尝试来建立新的信念。这次,我给她的作业是从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课开始,尝试举手发言,成功以后,再尝试在其他课上发言。

3.在尝试中重建新的认知,消除转学带来的焦虑

在上次咨询后的第三天我见到了她。她高兴地告诉我,音乐课上她已经发过言了,老师表扬了她,她很高兴。我鼓励她继续大胆尝试,指导她在语文课上主动争取朗读课文一类的表达机会,在事先可以作好充分的准备。

当她又一次来到咨询室时,从她脸部的表情可以看出,她成功了。她告诉我,昨天的语文课上,她举手要求朗读,老师请她了。读完后,老师还表扬她。我夸她真不错,并引导她进一步思考,表面上看,问题出在发言上,实际上跟什么有关?她沉思了一会儿说:“可能是跟自己信心不足有关吧。自己信心不足,就找借口说,同学要嘲笑,自己不敢发言等等。”我真想为她鼓掌,她终于领悟了。我告诉她,无论做什么,信心是最重要的,有了信心,再难的事都能做好。现在,她已跨出了第一步,只要充满信心地走下去,学习成绩一定会上去,其他方面也一定会很出色。她听着,眼睛里闪着亮光。

在学期末考试之前,我约她进行谈话,她对做任何事变得有信心了。无论是上课,还是参加课外活动,她都很积极,也学会了主动和老师同学交往。她又成了一个快乐的小女孩。通过小沛的案例,我们可以加深对新课程新理念的认识: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教育活动中,每一个人获得变革生存的方式、向更高的状态跃迁的动力,进而不断地实现自我的价值,不断展示其作为主体的力量的。而作为教育活动核心的师生交往正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即向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提供支持力量,促进他们实现生存价值,当师生交往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是实现“成人”目的的时候,教育也就成了人的教育。因此,我在转变小沛时才会让她自己观察体验,协同检验自己的信念,在信念不能证实的基础上,让小沛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从而实现认知的转变和重建,使她又成了一个快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