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经过
“你打人就是不对,还理直气壮;同学们把你拉开还不服气。”刚下体育课,就有同学过来告状,但看到老师来了,对方已经消了气,承认了错误,而他却熟视无睹,脸憋得通红。我有时也很严厉,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毫不留情地批评,但我也很清楚学生当时正在气头上,往往接受不了。但如果不批评,又往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于是我抓住孩子的这个心理,知道孩子之间吵个嘴、斗个气很快就会过去。于是,等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在他旁边的座位上坐下来。“还生气呢,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呀,就是有时不够冷静。老师说你两句就跟老师生气了?”我深知他的个性,采用激将法。他摇摇头,看得出,他已被老师的话软化了,感觉到老师是在关心他并无恶意,意识到自己刚才做得不对。老师这样很随意地亲近地跟他说话,他觉得很放松,也感觉到老师是关心爱护他的,不是成心揪住他的错误不放。于是我继续说:“还记得上次越野赛吗?比赛刚开始咱班就落了一大段,你知道同学们怎么说吗?‘老师,您甭着急,后面还有小奇呢。他为了集体的荣誉可以拼命!’这才是真正的你吧!同学们对你评价多高哇!看得出,你平时是很团结同学的,今天怎么了?一定是别人把你气极了,不然,肯定你是不会动手的。”眼泪充满了眼眶,他不气愤了,脖子也不梗着了,不饶人的表情不见了,眼中充满了自责。“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大家都夸你思维敏捷,分析问题清楚明白,老师多希望你在课堂上也能高水平发挥呀!
仅此一次谈话能起多大作用呢?不料,奇迹真的发生了!语文课上他一次又一次亮相。记得有一次,学习课文《梅花魂》。文中提到:“我”要从星岛回祖国了,心情很激动,外祖父深深眷恋着祖国,却因不能跟我一起回国流泪了。同学们都不理解外祖父为什么回不去,这时小奇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从新加坡到中国,要途经很多国家,长途颠簸、劳累,外祖父老了,身体也承受不了了。”这个答案很容易被同学们接受了。以前,同学们也知道查阅资料,但是,都比较被动,老师当作业布置下去,就查找一些,不布置,主动查找的就为数不多了,而且查找的都是一些有关课文作者、时代背景、主要人物经历的资料,像他这样认真阅读课文,遇到问题还要继续查找资料的就很少有了。听他这么一说,很多同学都受到了启发,再加上老师适时点拨:“你的答案说服力太强了,看来,你不仅能认真读书,还能随时查阅资料揭开谜底,真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啊!”同学们也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从那以后,同学们查阅资料的积极性、主动性可高了!还有什么比得到同学们的赞赏更重要呢?他变了,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课堂上精力集中的有他,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有他,带领小组一起讨论的也有他。记得在学习古文《蜀僧》时,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的是让学生用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概括寓意,有同学概括为:“有志者事竟成!”也有同学说:“天下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我自以为这就很好了,可这时,小奇竟高高举起了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小学阶段古文学得很少,并且都很简单,而他,却有了一定的课外阅读能力,看来,他很有潜力!
教师的爱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学生的尊敬与信赖是对教师热爱学生情感的回报,是对教师忘我工作的激励。可见,这种情感一经建立就起着双向推动的作用。师生之间心相同,情相连,学生的心扉像他们信赖的老师敞开,是教育成功的结果,也是成功地进行教育的重要条件。在教育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使他们的潜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此之前,我曾几次找他谈话,跟家长也联系了,家长到学校也来了,我们面对面该谈的也谈了,但都不见效。唯独这次,我感觉到了,他变了,上课爱发言了,学习主动性强了,作业认真了,再也不跟同学犯脾气了。他家长也感觉到了,两次打电话给我,说他现在好像突然间懂事了,他曾告诉爸爸,他最佩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爸爸,一个就是李老师。我很感动,于是,我感到:教育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时机。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就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爱,去做孩子们的朋友,师生间多沟通、多了解,不仅老师要了解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老师——心灵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