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北京市海淀区中央民族大学附小 王玲

人类不断超越自我的自由精神也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与人的创造性发挥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自由的人文精神便没有科学的不断进步。

——摘自《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

语文教育是对人的教育,面对的是具有巨大可塑性和创造性的人。因此,关注语文课堂生活,还学生自由活动的权利,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努力从创新的角度优化教学过程,要特别注重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努力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以学习为主体表现自我的自由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要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力在于思考、设计和组织创新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并在活动中与学生一道互相影响、互相讨论,给学生以激励和鼓舞。这样,课堂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堂”,成了学生创新的“主战场”;而学生也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真正的“导师”。

因此,我在教《穷人》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布置了思考题:课文的主要人物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大圈,分别写上“桑娜”、“渔夫”,请同学们上台,在黑板上填上自己的答案,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理由。)

全班40多人,有30多人上台填写。在“桑娜”的大圈里学生填上了“爱整洁”、“爱家庭”、“讲卫生”、“人穷志不穷”、“胆小怕事”、“助人为乐”、“富有同情心”、“坚强”、“勇敢”、“勤劳”、“善良”、“爱孩子”等;在“渔夫”的大圈里,学生填上了“直率”、“鲁莽”、“勇敢’、“坚强”、“有爱心”、“助人为乐”、“勤劳”、“有责任心”等。

这个起始环节设计的创意之一是问题的开放性。教师不提“课文分几段?”“第一段讲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桑娜的善良?”这类蹩脚的问题,而设计了一个思维难度较大,有多种结论的开放性问题。这样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创意之二是反馈的开放性。桑娜、渔夫究竟是怎样的人?学生阅读课文后,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虽然不一定十分精确,可是非常宝贵。这个小环节,花时不多,而学生的主体性已得到充分展示。

(2)指着黑板上学生写的答案问:“勤劳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勤劳?”学生答:“桑娜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把食具擦洗得闪闪发亮,她还在补一张破帆,可见很勤劳。”我又问:“善良是谁写的?说说道理。”学生答:“她自己一家吃不饱,穿不暖,还把邻居家的孩子抱回家,心地很善良。”还有学生说:“勇敢是我写的。桑娜明知道这样做,丈夫会打她,但她宁愿挨打,敢于坚持正确的,这需要勇气。”有的说:“胆小怕事是我写的。她抱回一个孩子还要左思右想,生怕老公知道,胆小怕事。如果桑娜强悍一点,老公哪敢打她呢!”

学生的感受确实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感受与参考书上说的不完全一样。正因为不一样,所以特别珍贵。交流,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展示这种独特感受,而不要过早一锤定音。

(3)组织学生讨论渔夫的表现。一学生说渔夫“勇敢”的表现,一学生说渔夫“直率”的表现,一学生说渔夫“鲁莽”的表现。

教师问:“大家找找看,桑娜与渔夫的性格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齐答:“善良”。师问:“那么,桑娜的善良与平时人们给乞丐一点施舍有什么不同?”学生答:“给乞丐零钱,不影响自己的生活;桑娜要收养两个孩子,要受一辈子的苦。”另一个学生说:“桑娜的善良是高境界的。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

一个巧问,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

(4)请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桑娜的善良,找出句子后,再设身处地地读一读,用心去体会。

这是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这一句,由收到放,由整体感知到语言训练的意图很明确。虽说是“收”,但学生的自由度、主动权仍然非常大。如果改成由教师提出某句话,再让学生朗读、讨论,那就等于收回了学生的主动权。

学生分别找了六、七个句子,先朗读,再说体会,然后别的学生评、读。

读完后,老师问:“从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老师已感受到,桑娜和渔夫那善良的品质,那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精神。那么,作者写这两个人物采用的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齐答:“不同。”老师:“我们知道,描写人物可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这几个方面着手。对渔夫,作者主要写了什么?(语言)对桑娜,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心理活动)那么,请你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这些话好在哪里。学生自读自画后答:“(他在哪?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这个句子描写了桑娜对丈夫的担心,说明她很爱丈夫。”(是他来了?……不,还没有来!为什么把她们抱过来啊?)这几句描写了桑娜的矛盾心理,是一种真实的内心活动,一个平凡人的内心活动。”

教师问:“这些描写内心活动的句子写的多好啊!仿佛桑娜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那么善良,那么朴实!从这些句子的分析中,你明白了进行人物内心活动描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答:“要符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要符合人物当时的心情。”“要设身处地地去写。”

(5)同学们归纳得很好。课文中有一个地方说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有位同学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了一段桑娜的心理活动,请同学们评评这段话写得怎么样。(多么可爱的孩子!我要像他们的妈妈一样关心他们,让他们茁壮成长,我们穷人都是阶级兄弟,一定要团结起来,才能推翻沙皇的黑暗统治。)学生说:“我觉得这段话写的一点也不真实。桑娜看到两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开始不会觉得孩子可爱,而会觉得他们可怜。”;“这样写,不符合桑娜受的教育。他是穷人家的姑娘,他怎么会用茁壮成长这个词语?”;“他们家很穷,桑娜最先想到的是有饭吃,活下来,还谈不上怎样成长,怎样团结。”;“桑娜似乎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她怎么会觉悟到要推翻沙皇统治?她还根本不知道自己命运悲惨的原因。”

这段话貌似高明,但实际上是千人一面干部一腔的空话、套话、大话。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分辨他的好坏,必须跳起来摘桃子。而几位学生的发言各抒己见,精彩纷呈,更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6)同学们评得很精彩。托尔斯泰是文学巨匠,他在写《穷人》的时候,已经把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与他们共悲欢,共离合。下面,我们也来做一次心理描写的练习,请同学们在写渔夫的段落中,找出可以扩写内心活动的地方,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写时,也要与渔夫共悲欢、共离合。

由读过渡到写,水到渠成。写什么内容,有一定的自由度。重视了指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7)托尔斯泰写过许多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如:《安娜·卡列林娜》、《复活》等都是世界名著。同学们如有兴趣,课外可以读一读。

这堂课读写巧妙结合,学生参与面宽,主动性强,给了学生自由。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倾吐、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

语文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其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种技能,而更应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作为人,是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而生命的生长表征为自由活动。构建语文课堂生活,需要将学生还原为“自由生长的生命”的人,使学生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展示生命的价值,从而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