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组织形式的特征

三、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组织形式的特征

交往活动的存在是以交往主体差异为基础的。“如果个人A和个人B的需要相同,而且他们都把自己的劳动实现在同一对象中,那么他们之间就不会有任何关系……不会使他们发生任何接触。……只有他们在需要上和生产上的差异,才会产生交换”[5](125页)。因此,有效交往的教学组织的构建必须体现异质性。从原则上说,教学主体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学生个体、群体和集体)都是异质性的。因此,只要采用教学交往的形式,都有利于主体的发展。由此看来,教学交往是教学组织的本质特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看,将教学视为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当前多数教学活动都是面向群体的,其教学效益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么高,这就意味着需要重新审视教学交往的组织形式。应该说,教学交往的组织形式是十分多的,但是从其基本类型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个体——个体”、“个体——群体”和“群体——群体”三类。

在“个体——个体”性教学组织形式中,作为个体的有教师、学生个体,由此区分出“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和“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两种组织形式。在“教师个体——学生个体”的课堂教学交往中,由于其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个人指导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质疑可以形成有效的教学对话,实现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在“学生个体——学生个体”的课堂教学交往中却往往会发生一些困难。首先,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许并不容易觉察到,由此,交往活动将难以发生。其次,教学环境的限定限制了交往的范围,影响了交往的效果。最后,交往技能的欠缺影响对话的质量。因此,在“学生个体——学生个体”的组织形式中,就需要将异质性较大的学生个体结成对子,需要将教学的物理环境作适当调整。

在“个体——群体”性教学组织形式中,作为个体的同样是学生和教师个体,作为群体的也可以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则表现为学生小组和学生班级。在“教师个体——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中,只有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接受”教学变成教学对话(教师与班级对话,教师与学生小组对话),才能使教学进入科学意义的交往活动。在“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组织形式中,合作性探讨将成为交往的有效方式。而“教师群体——学生个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只能说教师群体之间的意见统一是保持对学生发展产生整体影响的关键。

在“群体——群体”性组织形式中,作为群体的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而且群体的规模有大有小。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群体是被隐藏起来的,也就是说,承担课堂教学的教师必须考虑自己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代表群体“发话”,教师群体素质及其所形成的整体教育力量对学生发生潜在的影响,而在“学生群体——学生群体”的小组教学组织形式中,竞争性对话将成为互惠发展的重要条件。

综合以上的分析,有效课堂教学交往是一种异质性教学组织形式。其具体特征有两个。一是教学主体的个体性异质,个别差异既是形成教学交流的条件,也是促使对话发展的动力,教师只有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使教学对话充满生机,才能产生教学的互补和互惠。二是教学主体的群体性异质,尽管学生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是总有一些相近的东西,学习小组的构成不仅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共同性,更需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即便是采用合作教学的组织形式,对小组的组织不仅要考虑小组之间在发展潜力的相近,也要考虑小组之间的差异,而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就具体的异质性方面,则既可以表现在主体发展方向、程度、层次的差异,也可以是对对话主题上亲历的先后、理解的方式、言说的形态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