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的延伸,溶于生活之中
生活即课程。意味着课程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溶为一体,即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在课外活动中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将品德真正溶于生活之中。课堂上所明白的道理一定要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否则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在学校组织的“爱祖国、爱家乡”的远足活动中,(家长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登山远足、眺望家乡景色、画家乡、标本采集、叶画制作等活动,使学生和家长都受到教育。例如:在采集标本时,有的家长直接去折树枝,一同学就说:“老师讲过小树也有生命,折它的枝条它会哭的。”教师因势利导:“那你们去告诉那些家长吧。”于是孩子们开始去给每位折树枝的家长讲道理,家长让孩子们这么一说,都有些无地自容了,连连点头说:“我们还不如孩子呢,对、对、对,不折了!”这样生动的一幕,不但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运用到了生活之中,还使家长也受到了教育。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应回归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的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因此,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便成为现代课程生态观的基本命题。这次活动学生的感受是:“老师,我们的家乡真美,我好高兴!”、“老师,咱们什么时候还搞这样的活动?”……是的,在课堂上教师没有将大道理硬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只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总之,课程要重返生活,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教育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成长,这是品德与生活课发展的方向,我们将为之继续学习探索,不停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