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课程实施应具备的条件
课程改革者应当充分认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地进行课程实施。创造成功的课程实施条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从许多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切实有效的实施。而在我们的许多课程改革中,恰恰忽视这个环节。课程改革的设计者,往往对课程方案的科学性、完整性、可行性等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证或说明。对改革的结果也有一些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然而对方案和结果之间的实施过程的切实考察就比较少。对课程实施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切实地认识确定的课程方案是否能够并且真正得到了落实,另一方面从对课程实施的研究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可以作为修正和改进课程方案的重要依据。一个好的课程方案,并不是说按照理想的设计就可以成功的。良好的课程方案的形成需要一个由理论的设计到实践的多次反馈的过程。我们并不要求课程方案是完美无缺的,重要的是使其切实可行。而是否真正切实可行,只有对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课程实施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我们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也不乏设计得很好的课程改革方案。但是没有对实施过程的考察和分析,就很难说明所取得的成果是课程改革的结果,而往往由于不重视实施过程的研究,会使一些设计很好的课程方案中途夭折,或达不到设计的效果。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二)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课程实施过程不是简单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它不但包含课程方案和教材的改革,也包含组织的革新、角色或行为的变化,实施者对于实施的课程也应具有理解和积极态度,努力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念、知识和方法。实施者也应创造性地理解和认识课程实施的问题,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境,对课程进行改革和调适。实施可以是在不同层面和不同水平上进行的,实施者应当随时了解自己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和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的水平。
(三)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任何好的课程方案,没有教师的合作和努力,都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人们往往将课程的执行者作为课程发展过程中的被动角色。似乎他们只有听命于课程制定者的义务,而没有创造性地进行课程改革的权利。甚至抱怨课程的执行者们,没有很好地理解课程设计者的意图。重视课程实施这一环节,就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充分依靠教师,发挥教师的作用。这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更多地了解课程方案的思想和方法。尽量让教师明确具体的操作方式,了解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于课程的改革应当具有发表意见、参与改革的权利。他们也最有资格对课程的改革发表意见。而我们多年来形成的国家统一(大一统)的课程发展模式,没有充分地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也就很少有这样的参与意识。因此,在重视对课程实施的研究中,不仅课程的制定者要改变观念,重视发挥教师在课程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要逐渐地创造一种课程研究的氛围,使广大第一线的教师增强参与课程决策的意识。要建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课程实施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遵循课程方案去做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成的课程方案进行调适、补充和完善,使课程方案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方法,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并根据实际的需要作出判断和选择。教师这种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积极地对课程进行修正和调适的意识和能力,应当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的时间。课程改革的成效和问题只有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研究者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预期的效果。中小学课程改革一般有几年或十几年的周期,在此期间,课程的制定者和课程实施者应当充分交流与合作,理解和认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短暂实施便开始判断课程改革的成败,往往过于草率。一般在课程实施的早期,学校教师对课程方案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教师要了解改革的理念、具体的方法,理解和认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创造性地理解课程和运用课程资源。
(五)适时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无论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都应当了解课程实施的进展和效果。评价不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对实施的过程进行全面评价。评价也不是终结性的,重要的是为课程的改进提供反馈。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包括课程方案特征的评价、实施课程所具备条件的评价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评价一方面使实施者了解实施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对课程设计者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课程实施的研究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特别是对课程实施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国内还很不够。以上只是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介绍和认识。这方面的实际研究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