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 赵秀丽

儿童是怎样不断地达到自律的呢?当儿童发现同情和互相尊敬的关系必须有诚意的时候,我们便‘看到自律的征兆。当心灵认为必须要有不受外部压力的观念的时候,道德的自律便出现了。当相互尊重的情感强到足以使个人从内部感到像自己期望受到别人对待那样去对待别人时才出现自律。

——摘自《德育美学观》/檀传宝著

“赵老师,叶青把李红推倒了,李红躺在那儿不动了,您赶快出去看看吧!”听到蒋凡的报告,我急匆匆地来到操场。这时,体育老师已经抱着李红走过来了,我喊李红的名字,李红不答应,我掐李红的人中,李红也无反映。直到我和体育老师把李红送到医院,李红才醒过来。

在返回学校的路上,我问李红:“你是怎么摔倒的?”,李红说,老师让我们跑步,我跑完步就觉得头有点晕,一会儿就不知道了。我又问:“当时有没有人推你?”“没有。”从李红的回答中可以断定,李红不是叶青推倒的。

回到教室,我问同学们:“谁知道李红是怎么摔倒的?”“是叶青推倒的。”班上几乎一半的同学这样回答。我又问:“你们谁看到了叶青推李红了?”“我!”又有好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谁能把叶青推李红的情景给大家说一说。比如你看见她伸手推李红的动作了,或是其他方面的情况都行。”这一问他们可犯了难,“我没看见她推李红的动作。”“那你怎么知道是叶青推的呢?”

“我是听王芳说的。”

“我是听张宏说的。”

“我是听……

说来说去,最后我才听出是“蒋凡”先喊了一声“叶青把李红推倒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地就传开了。我又问蒋凡:“你看没看见叶青推李红的动作?”“没看见。”“那你怎么知道是叶青推的呢?”“因为李红摔倒时,叶青就站在她旁边,所以,我想是她推的。”我问叶青:“是不是你把李红推倒的?”叶青说:“老师,我根本没推李红,我跑完步在那儿站着,李红跑过来,站了一会儿就倒了。”我让李红到前边来把她晕倒的经过说了一遍,同学们才恍然大悟。

“人云亦云,说话不负责任”是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最忌讳的做法。但是,作为小学生,明白这一道理的人并不多,他们不懂得要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任,不明白“人云亦云”、“信口开河”会给他人甚至自己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他们只是为了一时的“积极表现”,说说而已。这种现象在小学低年级尤为常见,如果老师不及时给予引导,一些学生就会养成“人云亦云、信口开河”的坏习惯,影响他一生的成长。

面对这一张张天真烂漫的小脸,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我们做人要做真人,说话,要说真话,什么事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子,看见了就说看见了,没看见就说没看见,不能人云亦云,信口开河,说话不负责任。”接着,我向他们解释了什么是“人云亦云”和“信口开河”。并继续说:“今天李红同学醒过来了,能站在这里说明当时的情况,自己的摔倒与叶青无关,如果她今天万一摔倒后再也醒不过来的话,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没人回答。我说:“那叶青可能会一生都背上推倒同学,致死同学死亡的罪名。而且她和她的父母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经济的赔偿,精神上的压力等等,都会因为蒋凡的这一声高喊和你们的作证而引发出来。因为,法律讲究的是人证、物证,像李红摔倒的这件事,不可能有什么物证,那在法律上就只有看人证了。你们这么多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叶青推倒了李红,那叶青就是长着一身的嘴也说不清楚啊!”接着我又问:“假如你是叶青,无缘无故地背上这样大的罪名,你心里会感到怎么样?”通过议论,学生越来越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接着,我又给他们讲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道理以及“三人成虎”的故事,使他们逐渐明白了“说话要说真话,做人要做真人”的道理。同时,我在班上表扬了李红和叶青,肯定了他敢说真话的好作风。最后,我说:“其实我从一开始就不相信是叶青把李红推倒的。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摇摇头,我说:“因为我相信,叶青不会去有意伤害同学。虽然,叶青平时有点淘气,但是她心底很善良,你们想,是不是?”“是。”我继续说:“我们在一起生活,不但要互相关心,互相谦让,还要互相信任,要用一种善意的眼光去看待同学,不要动不动就把同学想得那么坏,因为,这样会伤害同学的心的。还有,我们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任,不能只顾说话、做事,而不想后果。”

后来,班上还出现过类似的现象,但大部分学生马上就会说他:“你又犯了人云亦云的错误了。”经过了几次引导以及同学间的互相批评教育,这种现象在班上就很少出现过。

也许有人认为,我这样处理这件事是“小题大做”,因为学生年龄太小,根本不懂得这些道理。不!我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而且实践证明,学生能听明白这些道理。因为人的品德修养是一点一滴形成的,而小学阶段又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是非观处处都受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老师对学生在言谈举止中所表现出来的缺点和错误视而不见,或者明明看见却不以为意,或者说因为“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等等,而不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对学生进行正确地教育,那么,学生就会习以为常,从小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在小学阶段,像类似的事很多,如:随手推别人一把,随便往地上扔纸、吐痰,从掉在地上的书本上迈过去而不知道随手捡起,发东西时挑来挑去等等,如果老师能从这一件件的小事上及时地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么学生从小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到了初中、高中、大学以至于成人以后,我们的“老师”都能坚持不懈的这样去做,那么,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就一定会提高,国家就会多一些“建设者”,少一些“旁观者”和“破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