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辩论会

《威尼斯商人》辩论会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 尤丽丽

现代教学改革的进程已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建立这样一种新的教学及师生关系的基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不要把学生当做一个“物化”的客体,被动地、消极地去填充过去积累下来的知识。相反,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取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批判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

高三英语课本中有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课,本课充分体现了莎翁时代的价值观。根据以往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从中要学到“真善美”,安东尼奥就是真善美的代表、真善美的化身;夏洛克是假恶丑的典型,遭到从莎翁时代至今人们的不齿。“惩恶扬善”是本课的主题。

当2001届高三学生学这课时,却对此主题发出了质疑。这些质疑体现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冲突,也体现了学生视野开阔,不囿于固有的结论,有创新思维。根据学生的质疑,我组织了一节英语辩论课,把课程层面的问题提高到文化层面来探讨。

在辩论课上,我安排了反方与正方。正方喜欢安东尼奥,并说明原因:反方喜欢夏洛克,并提山理由。正方与反方的加盟都由同学们自己决定。组织后,正方人数多于反方。同时正方、反方都选出一名同学与我一起组成裁判小组。裁判小组向全班同学说明评判标准后,辩论开始。辩论中正反两方的学生都争着发言、积极陈述自己的观点。

综合两方的发言,主要是围绕了以下几方面。

正方:赞扬了安东尼奥的善良(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把钱借给朋友)、慷慨(在法庭上胜诉后,请求把罚夏洛克的钱返还给他的女儿)、正直(不怕报复,当众斥责夏洛克的残忍)、诚实(决不违约,甘心让夏洛克割一磅肉)、忠实(为了朋友宁愿去死);他们还斥责了夏洛克的残忍(竟然想要安东尼奥的命)、贪婪(为了钱不顾一切)。

反方:喜欢夏洛克,因为他的作法适应现代竞争的社会(想尽办法打败自己的敌人)、他能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在法庭上拒绝被还给两倍的钱)、他的残忍完全出于现实的需要(不如此就无法生存);安东尼奥虽然善良、慷慨,但很愚蠢(签协议时也不动脑筋想想)、虽然忠实、正直,却很盲目(不想办法避免自己的死亡,只是坐以待毙)。

双方各持己见,正在争论不下时,来自于反方的一个学生竟然对莎士比亚本人提出疑问:莎士比亚把夏洛克设计成一个犹太人是有他的家庭背景的,莎翁的父亲憎恨犹太人,他受父亲观点的影响,作出这种设计是种族偏见的体现。这个学生把问题放在家庭,其实可以说是在时代的背景中去看(当时整个社会对犹太人都有类似看法)。暂且不论莎翁父亲之说是否属实,很显然,她深化了问题,这是其他同学所始料不及的,当然也得到人家的认可,最后她被选为最佳辩手。裁判小组根据两方发言的人次、人头和所用的好的英语表达,经过统计,裁定辩论结果为反方取胜。在本课结束时,我没有对观念方面的问题作任何定论。我自己说不清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充大头下定论的,留给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检验,在今后的日子中发现吧。

案例的理论分析:

(1)英语课堂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辩论是一种自然的、需求性很强的运用场合。这种运用不是假设的情景,是真枪实弹的语言接火,在这种真实的需求中,学生会强烈地感到运用语言的重要性及综合运用语言所产生的效果;边学、边练、边用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最好方法。

(2)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要给学生机会,发展不同理念,不能定式思维。辩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展示,不同观点得以短兵相接,既练了英语又交流了价值观。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更深的内涵。文化内涵同样在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开放化、民主化、多样化的特征,多种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学校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冲突,使学校面临着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变革陈旧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这种选择中,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3.观念完全一致是不符合价值观特点的,不应寻找一种合理的不变的价值观,应对不同的价值观保持宽容态度。要对有见地的、有独特之处的观点,进行科学处理,因为这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是不同群体文化的多元价值合理性的体现。世界上的事物,并不像我们的某些教科书上所揭示的那样绝对。灵与肉、恶与善、真与假、美与丑、公与私、好与坏,一切貌似对立的事物,有时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影响,乃至此消彼长,共生共存,这实在是人自然的内在规律和真谛。我们不能按照固有的思维,随便对某种观点加以否定。在开放的辩论会中,学生完全没有从众心理,这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有帮助,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