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应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师徒关系,更是父母与子女关系。

一、从师生平等的思想出发,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讲,教育和受教育同时产生、发展,永恒对立统一,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谁也离不开谁;从小的方面来讲,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构成教育场所、教育氛围、教育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彼此密切联系不可分离。从这两种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就成了伙伴。但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关系,还必须建立在平等的思想基础之上。学生向你请教问题,你居高临下,没有一点商量,直接把正确答案向他一股脑儿地泼去;学生向你反映问题,你毫不在乎,顺便打发他几句了事;学生找你解决问题,你把他驳得哑口无言,大加指责,说得一无是处。这些做法都不能使师生成为伙伴,也是行不通的。

学生无论是向教师请教知识上的问题还是思想上的问题,是由于学生本身对问题无法搞透彻或弄清楚。教师如果以教师的知识和见解,直接亮答案,笔者认为,大多数学生仍旧还是云里雾里,无法领会其中的道理。如果教师从思想上把自己也看成是学生,在形式上形成学生和学生之间讨论与磋商的氛围,那么不明白的问题就有可能让学生自己“豁然开朗”。一些学生勤奋刻苦好学好问,但成绩始终不理想,实在是令辅导教师大失所望。如果不注意辅导方法,世上的知识和问题千千万,我们当老师的能辅导上千难以辅导上万。笔者认为,对于这类学生进行辅导,只有通过商讨才是上策。这种上策来自于师生关系在思想上的平等,在形式上的平等,辅导上的细致、耐心和方法的正确。

学生找你反映问题或解决问题,说明学生自认为有三分必要和几分“赢”理。如初一某生丙,他的裤子被当着男女生之众脱下,于是去报告班主任,可是班主任却根据学生丙平时表现差而替班干部学生丁开脱:“跟你是开玩笑的。”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办法既不能让学生丙服气,也没有让学生丁知道什么样的玩笑是不能乱开的,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处境或位置上平等地去想,对待任何一个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意识,才能收到处理问题正确的、长远的、理想的效果。

二、从师生民主思想出发,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朋友关系。大家都知道,学生把教师当朋友,说明这个教师达到了教育工作的较高境界。怎样才能做到学生把教师当作朋友呢?笔者认为,必须建立师生之间民主的思想。民主就是不专制,不独裁,不在处理问题时把初中生当小学生看待,要正确对待学生,教师要具有师生民主的思想,根据笔者的经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要把学生当朋友。一个教师面对几十、几百学生,学生之多,即朋友之多,教师要成为学生忘年交的朋友。初级中学师生之间年龄会有一定的悬殊,甚至成祖孙关系。克服年龄上的差距,与学生成为忘年之交,就必须从思想上对教师职业有一个独特的认识,从政治上必须有一种永恒的敬业精神,从言谈举指上必须保持纯洁的心灵、青春的活力和较高的智慧。教师就是“孩子王”,教师职业注定教师有幸一辈子和“娃娃们”打交道,应该感到和“娃娃们”打交道是一种幸福,你看他们的心灵是那样的纯洁和真正的无私,他们在你的教育下,不少人的性格、气质、思想、作风等包含着你的影子。融入到学生之中,乐学生之乐,想学生之想,以民主的思想,用纯洁的心灵、青春的活力和智慧,和朋友一起生活、劳动,以及谈天说地,难道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崇高的精神享受吗?只要你把学生当朋友,学生就会把你当朋友。

其次,对待朋友,不要有一刀切的希望和要求。俗话说得好“十个指头不一般齐”。正是由于人与人千差万别,所以才有古人倡导“因材施教”、今天倡导“分层教学”。学生不可能个个都考九十分,也不可能个个都能达到各科及格。而当前学生和老师最大的冲突也莫过于教师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认真读书,都能达到学业成绩优异,这种过高的一刀切的希望是百分之百要落空的。当教师的应该有民主的意识,重视学生的思想和感情,用张海迪读上百遍“study”才记住这一单词的实例来鼓励从小记忆力很差的学生,这是非常不合适的,这只会挫伤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再次,对待朋友,要充分利用这个朋友集体去帮助个别的朋友。朋友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师生之间的冲突时常存在,这时完全可以找一个或几个学生把老师的思想情感通过学生传达给学生,通过学生来帮助学生,这样只要把工作做落实了,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笔者曾观察得到,班主任转化后进生,单纯采用“个别谈话法”实不可取,在农村初级中学的后进生中普遍存在着厌学、家长管不了的现象,如果班主任找他谈话一次两次,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当你再找他谈三次四次,第五次可能就找不到人了。谈话追得紧,说教过多,他达不到你当班主任的任何一条,于是只好不读书一走了之。所以笔者在帮助后进生时,决不穷追猛谈,在适时少量个别谈话的基础上,通过合适的学生来帮助学生,已得到数十人次的成功。

三、从培养学生求知欲这个目的出发,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徒关系。师生本来就属于师徒关系,但事物发展到今天,已明显发展到了“徒弟偷着学,学生却厌学”的地步。这里且不论徒弟为谋生的一技之长所表现出来的为“功利”而好学,只说如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学生有如徒弟勤学好问的目的。要使学生勤学好问,形成师生关系如师徒关系,根据笔者的经验,一是教师要对学生勤学好问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一是千方百计寻求促使学生勤学好问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古话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而目前学生中乐知者和好知者甚少,一天之内哪位教师逼得急就按时完成哪一个科作业,一学期内哪一科长期毫不松懈地逼得紧哪一种就学得好。读书学习不是吃奶吃饭,不是人的本能需要,而是后天和社会的需要,而且读书学习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一件当时非常痛苦的事,教师要学生每天干这“痛苦”之事,用“逼”的办法只能逼出少数人成才,使绝大多数本应生活快乐的青少年,长期处于无可奈何中过活,同时对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有增无减,师生的心身同时备受极大的煎熬。

如果教师在授课时间以外,用一定的时量甚至接近于授课的时量,通过各种形式,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社会现实生活中普通而生动的正反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确定自己具体而现实的学习目的、生活目标和追求的高尚境界,进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有效方法,形成其学习的内在动力等,那么学生就完全有可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刻苦性就会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压力随之就会小得多。

四、从“既当爹来又当妈”的思想感情出发,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亲是严厉的,母亲是仁慈的,这一对立的思想统一在这一个教师的身上,就必须了解严厉是建立在仁慈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仁慈,学生就不可能接受你的严厉,同时还要把握好严厉的尺度,切不可言“恨铁不成钢”之论,行过之而无不及之事。我们常说“爱生如子”,一般人说说还可以,但要真正做到那必定是有心人的事。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而为之。一要时时处处关心学生。初中学生大部分尚欠独立生活能力,特别是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今天,他们大都刚离开家庭寄宿在校,定会遇到许多克服不了的困难。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时时处处全面地关心他们,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工作、活动,关心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思想和感情。寒暑冷暖要加减衣被,生病要看医生,上课心不在焉要寻问根由,扯皮打架要当好法官,成绩搞不上去要辅导,骄傲时要指出,厌学时要帮助,诸如此类的大事小事都要过问到位,关心到位,照顾到位。要关心学生就必须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可观察,可寻问,可了解,可谈天,在经意或不经意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问题。关心学生要细致,要诚恳、要耐心、要和蔼、要可亲,这样学生才能接受你对他慈母般的爱。换言之,视学生如自己的子女,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感情去关心,学生自然也就视教师如自己的父母。

五、要不偏不倚爱护学生。上文提到的同学丙被同学丁脱了裤子,由于同学丙平时表现不好,此次“被人戏弄”,不但没有得到班主任的同情和安慰,反而受“刮”,班干部同学丁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批评和指正。这种偏袒表现好的学生的做法实不可取。调皮的学生大都智力不差,由于调皮而影响了学习,学习成绩太差就厌学,厌学就更加调皮,更加调皮成绩就更差,这种恶性循环现象在目前学生中为数不少,班主任为之头痛,科任教师为之恼火,如果我们对待后进生象对待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样,那么后进生就不会在歧路上越滑越远。

六、要长期耐心帮助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要照顾和关心后进生,多数后进生的通病是表现差、成绩差。这样的学生切不可把他“赶走”,赶走后,虽然甩掉了这个班集体的包袱,但你是把这个包袱甩给了社会,这与我们教育的宗旨和教师职业道德是相悖的;即使你甩掉了一个包袱,还会出现新的包袱,甩包袱是不可取的,也是甩不完的。对待后进生,我们必须是长期耐心地去帮助他们。在帮助他们时,要把扭转表现和辅导学习同步进行,通过指出表现不足,促使其安心学习,通过辅导学习,促使其表现进步。指出缺点要诚恳,批评错误要善意,并要以学生能否真正接受为标准,学生不能接受,甚至有反感情绪,就说明你做思想工作的方法欠妥当;辅导要耐心,还要细致,尽快寻其学习成绩差的根源,有的放矢,才能达到辅导效果。帮助后进生没有具体期限,一般不会是一个星期一个月,有可能是一个学期一年或更长的时期。要扶他上马走上正轨,再送一程,否则有可能出现反弹,甚至前功尽弃。

综上所述,初中生虽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但他们毕竟还未成年,可塑性还相当大,调整好适当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教育更进一步地适应各项事业、为全面深入的改革开放新形势,并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我们教师必须转换思想,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子。笔者在此非理论性浅谈师生关系,是愿各位同仁勇敢地走出师生关系的误区,大胆地做学生的伙伴,学生的朋友,学生的师傅,学生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