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

在教学分类这一内容时,学生在练习了人物分类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出色,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小礼物。(发给组长四张动物图片)小组同学一起看一看、说一说是什么。(学生议论)

谁有小猴子?(拿着猴子的同学起立)

谁有小燕子?(拿着燕子的同学起立)

谁有小动物?(同学全站起来了)

我的这些(举起一些水果图片)能不能和你们的放在一起?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它们不是一类。我们的是动物类,您的是水果类。

师:多么可爱的小动物啊!它们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离开了家它们一定很伤心,你们愿意做个有爱心的小朋友,把它们送回家吗?

生:齐答——愿意!

师:小组先商量一下,你们的小动物的家在哪里,然后分工合作把它们送到家中。(学生商议)

生:(音乐响起)将动物分别贴于天空、草地、水里。(学生跑下座位,高兴地贴起来)

师:(音乐停)同学们观察一下有没有错误。

生1:鸭子不应该贴在草地上。

师: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看法?

生2:鸭子可以在水里游也可以在地上走,所以贴在草地上也可以。

这节课我没有告诉学生什么叫分类,也没有讲应该怎么分类,而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创造一个自主研究探索的空间,在说一说、分一分、贴一贴的过程中体验、感知、理解。课后,我没有摘下他们的“作品”,而却发现每当下课,孩子们都会聚集在“作品”前美滋滋地欣赏。那天,“作品”的一角离开了墙壁,我发现一个平日里挺淘气的小男孩正在一声不响地用双面胶把它贴好。这不就是孩子真正的情感投入吗?从他们的举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对课堂学习成果充满了热爱,对那些生活中已经熟识的小动物充满了热爱,在这份真切的情感中,他们在自我的完善、发展着。课堂给孩子带来了欢乐,更给他们带来了成功的体验,对美好事物的不断追求与向往。这种动态的、开放的、知识和情感共生存的教学情境,使知识化作了发展,并使一些隐性的教育资源直接或潜移默化地作用与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