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

《买小狗的小孩》一文,记叙了一位生活状况并不太好的残疾小男孩非要花100块钱买一只小瘸狗的事,表现了小男孩正直、善良,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小学生思维品质还不成熟,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表面性,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有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不够准确,对小男孩的这一做法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看法,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我做了如下处理:

我首先让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质疑,把学生的质疑进行整理和归纳,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本节课的自学要求:默读思考,小男孩为什么用同样的钱买一只小瘸狗?“这只小狗需要的是一个能理解它的主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大多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归纳。

学生自学之后,我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谈到“男孩子扬起头,涨红了脸说:‘我不要你给我……直到付完为止。’”这一自然段时,有的孩子认为“这个小男孩是个残疾人,这只小狗也是只残疾狗,也许他和这只小狗同病相怜”;也有的孩子认为“这个小男孩是个残疾孩子,也许他没有好朋友,他非常孤独,他需要这只小狗做伴”;还有的孩子认为“这个小男孩腿也有毛病,他跑不快,所以他要买这只瘸狗”。通过几个学生的发言,我发现学生的认识果然产生了偏差,此时学生最需要教师的引导,也最需要与同伴合作、探究,于是我问道:“如果是这样的话,老板要把这只小狗白送给他,或者他用100块钱买一只健康的小狗不是更好吗?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这个小男孩听了老板的话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他说这几句话时为什么会“扬起头,涨红了脸”?我安排学生自己思考后小组交流。过了一会儿,学生又举起了手,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这只小狗虽然瘸了,但它和其他的小狗一样也是一个小生命。它不应被别人看不起,而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我虽然现在没有钱,但我不能接受他的施舍,我一定要用自己的钱买下这只小狗。也许花100块钱买下这只小狗后我的生活会更不好,但我也心甘情愿。”还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想:这个老板看不起这只残疾小狗,那么在他心中一定也看不起像我这样的残疾人,我一定要为残疾人争气。”……学生一会儿谈自己的理解,一会儿有感情地朗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入情入境的朗读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探究与交流,学生明白了小男孩听了老板的话后非常着急甚至会生气,所以他才“扬起头,涨红了脸”,再联系上下文,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正常的人不接受别人“白送”的东西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对于一个生活状况不太好的、又是一个残疾的小男孩来说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小男孩的心目中,没有把残疾看成是丑陋的事,他是把这只小瘸狗和其他的健康的狗一样看待,丝毫也不歧视它,同样也不希望别人歧视它。这个小男孩知道这只小瘸狗比健康的狗更需要关心与爱护。他买了这只狗不仅会理解、同情它,而且会关心、照顾它。至此,课文的重点突破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解决了。

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之后,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又设计了给课文续一个结尾的练习:想一想,在以后的日子里,这只小瘸狗的生活会怎样呢?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后纷纷和自己的同桌说了起来,很快他们又举起了手:有的想象每天小男孩吃饭的时候都会把一些好吃的留给小狗,把小狗养得又肥又壮;有的想象小男孩每天拉着这只小狗到草地上散步;还有的想象小男孩付清100块钱以后,又省吃俭用地攒下钱来为小瘸狗治好了腿……此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说话也比平时有条理。从学生绘声绘色的话语中,我觉得此时就好像是他们自己正在和这只小狗一起玩耍……

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正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相互碰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