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昨夜西风凋碧树”

有感“昨夜西风凋碧树”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附中 刘慧霞

一个机智的教育者能够分辨出孩子身上那些积极的但可能起初却是孩子的弱点的品质。机智决不粗暴地或轻率地对待这样的情境,相反,机智要求成人以“看见了却不去注意它”或“分享秘密”的方式来对待这样的情境,回避这样的情境。

——摘自《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高一地理正在紧张的阅卷中,突然一张异样的试卷出现在眼前。

在所有该填空的地方,这位学生填写的都是历史人物、唐诗宋词,边上还有一首挑战性的打油诗,表达他不爱学地理,老师奈我何。这就是高一(8)班聂鑫的答卷。

作为地理老师岂有不气愤之理,转念又突然意识到,这是一张返给教师的试卷,出题人聂鑫一定在等老师的反映,他也一定早有自己的答案。他在猜想老师一定是把自己训斥个狗血喷头,再讲一番道理,然后贴一张下不为例的封条,此事也就变成过去式了;或拿试卷在全班示众,同学陪听,没准还能换来几个同情、赞许的目光呢。

既然是解决问题的老套路,学生心知肚明,说还不等于白说?!我想不能正面交锋,又不能不解决问题,一定要想个能使他心动的方法。我仔细端详试卷,发现他的诗是经过思考填上去的。比如:一道问题是:当冬季冷锋过境时,天气怎样?他的答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看到此我为之一振,对于具有18年教龄的地理教师,并自认为还有些文学修养,却从没有从地理角度欣赏过这句词,也没有用这句词为同学们解释过冷锋这一天气现象。但我必须承认这个答案比标准答案——大风降温更具有主体对客体的深切感悟。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试卷讲评课,我一如既往进行试卷分析,当讲到此题,我分析到:深秋、初冬冷锋南下,西北风渐强,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扫叶”之时,并告之聂鑫同学的答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教室一片笑声,这笑声中不乏褒意,我也表示同意。然后追加一句:我们应该在最合适的时候、最合适的地方、说最合适的话,聂鑫的答案独具匠心、符合情景,但似乎写错了地方,做试卷还应以严肃、科学为好。再看满脸愧色的聂鑫直个劲地点头,看来他给老师出的难题,老师的答案使他满意。

接着我问同学谁能给暖锋天气一个类似的答案?那就是“东风夜放花千树”,到此老师几乎是与聂鑫“同流合污”了。一堂课在铃声和笑声中结束,我来到聂鑫面前说:你的文学功底很厚,将来是否准备学文科。搞文学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象几百年前的词作者他可深谙气象规律呢!聂鑫只是连声说:知道、知道。

此事之后,我发现聂鑫从不听课到听课,还非常愿意回答问题,他总有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让人仔细想来也很有道理,这就是我们称之的“歪才”吧。

这件由坏事变好事的案例,对我平时的教育理论学习是一个考核和实践。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本书中这样写到:学生既然有学懂的权利,就有学不懂的权利。暗示老师应必备的教育品质——宽容。我想,犯错误也是学生的权利。简单的错误可能是由其不明白、或不良习惯造成的;而明知故犯的错误,自有其深刻的原因。如果聂鑫是要以自己的另类行为引起老师同学对他才华的重视,我给了他机会。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为学生提供的机会太少了,以至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以不正常的方式“破土而出”。

“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叫做‘光环效应”’(《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任顺元,教育科学出版社)。既然有此效应,就是人之通病。但作为教师要保持公证,就要有一双“避光”的慧眼,时时提醒自己,在我们认为的“差生”身上可能蕴藏着优秀的品质和潜力;在我们认为的“优秀生”身上也有不尽人意、甚至较为致命的弱点,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智力类型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同的发展机会(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及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才能把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做到位。

今年9月开始使用地理新教材,冷、暖锋的知识被保留下来,我已经有了把这个枯燥、抽象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新教法。为此我感谢聂鑫,聂鑫也一定在感谢刘老师的鼓励,这就是教学相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