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疑点 激发创新
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小学 于海红
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摘自《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
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为此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设置了学生质疑的环节,但我们必须看到这还远远不够,倘若教师不能机敏地把握学生的疑点,从他们提出的高质量的问题入手,带领学生深入探究,质疑将流于形式,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将在教师“你真聪明”。“真棒”诸如此类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表扬声中走向泯灭。教师只有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握关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之愉快地进入情境,使课堂变得富有研讨性。富有创意,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思考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新的欲望。这一点我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中得到了最为深刻的体验,在教授这首诗时,因为我对学生提出的很有价值的两个关键问题的把握及巧妙引导,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依照教学参考书的介绍,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一次被贬官归乡途中所作,据此“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自然应理解为诗人愈是临近家乡,愈是归心似箭,思乡之情愈是强烈。而恰在此时易陶然同学却提出她在另一本书中了解到此诗写于王安石被官复原职时离开家乡途中所作。对于这个意外出现的与自己备课的思路完全相反的问题,我没有轻易放过,而是看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不同见解。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进行讨论,让学生从诗句中、从自己的资料中寻找回答这个问题的依据,这个过程既是对诗句本身意思的一种细致的体味,也是对诗人情感的更深层探究。
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王安石被贬官到被启用相隔的时间很短,是否会在一年之内呢?诗人没有写明写诗的月份,后人无从考证,便做出了不同的推断;也有人认为因为诗人根本没有写明做诗的时间,于是造成了后人只能根据其生平推断作诗的背景,造成不同的说法。学生的这些推断是有理有据的。但却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上,于是我引领学生从诗句中、从诗歌表现的情感上去寻找依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接下去的讨论中学生可谓对诗句情感细细咀嚼,探究答案。辩论中王峰同学又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他认为此诗应是诗人在离别家乡时所作,因为如果是被贬返乡作此诗,那么诗人的情感便无法理解,被贬官回乡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应无颜见家乡父老才对,怎么会想急着回家呢?我首先肯定这是个很有说服力的论点,而且对该生敢讲真话,敢表真情给予充分赞赏,之后顺势将问题抛给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因为学生在学诗前对诗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已有很充分了解,此处的讨论形成一个小高潮。有人认为诗人在外做官多年,未曾回过家,自然思乡心切;有人认为诗人在官场多年,早巳厌倦了官场的腐败,不愿再与那些庸俗之辈为伍,所以返乡心切;有人认为诗人正直无私,是官场所不容,觉得只有回到家乡才能找到温馨和安宁;有人认为诗人知道自己进行变法没有错误,被贬官是遭奸人陷害,自己问心无愧;更有人认为家乡父老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穷苦百姓的利益,才得罪了当权者,所以乡亲们欢迎他回家。见学生做着诸多推断,辩论得很激烈,对诗歌的理解已相当深入,于是我适时提出此诗何时所写,不必过多追究,因为无论是何种情景写此诗作,诗人的思乡、爱乡之情是毋庸置疑的,学生也深有同感。无疑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无论是对诗歌还是对诗人的情感都有了透彻的理解。
但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让学生想象若是诗人回乡时所作,王安石遥望只有一江之隔的家乡,想到就要回到阔别多年的乡土,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和语气?若是被启用回京师,想到离乡渐远,从此又将不知归期,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和语气呢?用朗读的形式予以体现,心情不同读法也就不同。再辅之以师生对读,学生完全被带入了情境,有的甚至闭起双目?摇头晃脑吟诵得有滋有味,俨然把自己当作了诗人。当学生们学的愉快,读的上瘾时我对他们说:“这节课我上的很愉快,因为你们在讨论问题时表现得实在太出色了,让这节课充满了趣味和灵感,更让我有了很大收获。但你们想过吗?令天引导这节精彩的古诗鉴赏课的人是谁吗?”看着孩子们面面想觑的样子,我继续说:“是易陶然和王峰同学向老师、向同学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引出了我们这场讨论,是他们不甘于倾听,大胆质疑的精神使我们这节课变得充满活力。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们为我们创设了如此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室里掌声雷动。从同学们的脸上我看到了真诚与羡慕。从提出问题的孩子脸上我看到了骄傲与自豪。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的积极思维得到了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感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课堂上的价值,从而产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的愿望,当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自由驰聘时,谁也无法想象在课堂上将出现多么令人惊奇的创见。此时,他们才能突破思维的习惯,灵感将在课堂上无处不在。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更可以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改事先不正确、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师生互相激发,教学相长,使创造的激情充满每个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