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研究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对不同的课程以及不同的课程实施环境,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是不同的。但我们可以从总体上认识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从而有一个思考问题的思路和出发点,进而认识影响一门具体的课程实施的具体因素。对影响课程实施的一般因素,一些学者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可以使我们从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Snyder等学者(1992)综合了近年来有关课程实施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了影响课程实施的四类十五个因素。
第一类是与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性,改革方案的清晰程度,改革方案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与实践性。
第二类是在校区水平上影响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区在改革需求方面的历史,地方的适应过程,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教职员队伍的培养与参与,时间安排与信息系统,部门与交流系统。
第三类是在学校水平上影响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作用,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点与取向。
第四类是环境对实施的影响。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外部的协助。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以不同的程度影响课程的实施。在具体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课程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对一个确定的课程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例如,我们近些年来进行的一些整体改革方案和学科的单项改革方案,在初期的实施过程中,都会受到来自地方政府、学校领导以及家长等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产生积极影响的时候,一项改革方案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在学校和课堂层面上得到实施。假如地方政府或学校对一项改革方案持否定或怀疑的态度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会受阻。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正为大家所采用的课程,那么情形可能就会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前提是有关行政部门已经采纳了这个课程,或者已经选择这个课程在该地区内实施。在这种条件下,这些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就会有不同的表现,不是在决策的层面上,而是在实施的指导环境的优化与具体政策的制定上表现出来。其他一些因素,对课程实施的作用可能会比较突出,如教师的因素、不同地区学校的特点以及学校内部及外部的环境等。因此,在考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时,要从具体课程实施的特征,以及这个课程在具体环境下的实施历史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以确定哪些因素可能对课程的实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影响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往往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各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耐斯(Nias 1992)等的研究发现全校性的课程改革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学校文化、资源、组织结构和领导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学校文化方面,要求学校内各成员必须认同及分享以下的价值取向:强调学习、珍惜互助及合作、接纳不同专业意见的表达、重视相互参考及支持、愿意妥协。资源包括教师的义务、时间、人力和材料。组织结构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学校内的组织结构,要更多地容许和方便教师沟通,一起学习,一起工作和作决定。领导也分为正规和非正规的。当学校具备这些方面良好的条件时,实施全校性的课程改革就会容易成功。
由于课程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学校和教师文化入手探索课程实施问题。将学校作为研究单位,对于了解关系全校教师的课程改革问题是特别合适的策略。耐斯等就是从全校整体改革的角度探索学校课程改革的问题。在对学校的深入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了上述影响全校改革成功与否的四个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人物,影响课程的诸多因素往往要通过教师反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内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因此,从对教师的研究入手,深入研究课程实施的过程,特别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程进行调适的,是一个被许多研究者认同的研究课程实施的恰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