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回到事件的最初吧。

1905年9月25日,毛泽覃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受长兄毛泽东的影响,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一直坚持革命斗争,直至1935年4月26日牺牲,时年二十九岁。

一个人的生平,可以用几句话就将之概括,也可以用很长很长的篇幅进行叙述。对毛泽覃而言,不能忽略的,是他身为毛泽东弟弟的特殊身份。这或许是一种幸运,又或许是一种不幸。如若身为平民,可能平平淡淡地终了一生,甚至长而寿之。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无法绕过的出身与血缘,终究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铮铮铁骨的好男儿。

将时光的刻针拨回到一百多年前的长沙。

13岁时,毛泽覃便从韶山来到长沙“一师”附小学习,和兄长毛泽东不离左右。毕业后,毛泽覃进入长沙私立协均中学读书。毛泽东向小弟灌输马克思主义,常借些政治书籍给他看。这些政治书籍,无疑打开了毛泽覃人生的一扇天窗。那时候,身处乱世的少年毛泽覃,满脑子都装着主义和真理,他的热血在心中沸腾,革命的烈焰在他的胸膛燃烧。他的青春的冲动像雨后春笋那样蓬勃生发,他似乎看到了前行的曙光,他要伸出手来,把沉沉的黑暗的天空整个翻转过来。

1922年秋冬之交,在毛泽东的安排下,毛泽覃和二哥毛泽民一起到湖南自修大学附设补习学校参加学习,不久毛泽覃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年纪轻轻的毛泽覃,一方面听从于兄长的安排,一方面服从于内心的召唤,迅速地完成了由一个进步青年向一个纯粹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者的迈进。

彼时的他浑身是胆,意气风发,拳头里迸发着使不完的劲。他不知道,他走上的这条路是一条前途坎坷的不归路;他也不知道,他的生命将会永远定格在二十九岁的青春年华。或者,他根本无暇去思考这些。他只是一心想着快快地奔赴战场,把压迫和束缚民主自由的大山夷为平地。

那时正值湖南工人运动达到高潮之际,十七岁的毛泽覃被中共湘区区委书记毛泽东委以重任,前往水口山铅锌矿区从事工人运动。到水口山后,毛泽覃担任工人俱乐部教育委员兼工人学校教员,领导工人罢工。满腔的热情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我想象着,年轻的毛泽覃筋骨舒展,他有着矫健的步伐和爽朗的笑声,一个有力的手势便能掀起一阵滚滚的热潮。

设若我是九十年前的周文楠,必也无法抗拒他的吸引。只是,他从此转战南北,走到哪里,就将革命的热流裹挟向哪里。我只能在遥远的地方朝他喊着:泽——覃!他没有回音。

我知道,我能喊醒的,只是一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