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海

网 海

我喜欢一个人的安静时光,泡一杯清茶,端坐于电脑桌前,任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舞动。十数年光阴飞驰而去,码字,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若干年前,我不期然与文字联姻,自此一“网”情深,初衷不改,科技这个红娘自是功不可没的。

至今还记得1997年哥哥把电脑抱回家来的情景:彼时年关将近,学计算机专业的哥哥从广州购得一台二手电脑,用一个很大的箱子拉回家来。全村人像看一场大戏一样围在我家里,“啧啧啧”地不住赞叹,左摸摸,右瞧瞧。哥哥在电脑里一个一个地打出围观者的名字,大家都稀罕得不得了。哥哥将电脑连上电话线拨号上网,自此,我开始接触到了海洋般浩大无垠的网络。

那时候,每当我听见拨号上网的声音,听见电流在嗤嗤作响,在安静的等待中,内心便不由得泛起一种莫名的激动和渴望,仿佛一个神秘、未知的世界即将在眼前打开。一切从零开始,不会打字,苦背字根;不懂操作,多方求教。有人告诉我,要练习打字的速度,必先申请QQ,在聊天中可以迅速提高打字能力。于是,我在别人的帮助下拥有了一个五位数的QQ。

起初是盲目地添加好友,东拉西扯,胡乱地聊些不着边际的话题。不知不觉中,便将网友分出高下来了。谈吐高雅,性情温和的,自然乐意多聊几句。特别是一些喜欢文艺的同龄人,共同话题则越来越多,越聊越投机。悄然惊觉,原来还是骨子里的文艺“细菌”在作祟啊。

2005年,腾讯公司开发出了QQ空间,我赶紧申请开通了空间。空间是一个巨大的圈子,从这一家串到那一家,像泛起的涟漪一样无穷无尽地往外扩散。就像为自己狭窄的房子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各种绮丽的风景扑面而来。素不相识的人们,在空间里晒心情,晒照片,更多的,是晒文字。在结识了几个文字感觉很好的网友之后,我终日游逛其间,流连忘返。看着他们拥有的强大粉丝团,各种崇拜,各种评论,简直令人眼热。佩服之余,肚子里那点文艺“细菌”开始鼓捣翻腾,对生活也不由多了几分留心和几分思考,于是就时常有一种想要表达的冲动在胸腔里不安地搅动着。乡村的夜晚寂然无声,多么适合写字。

于是,在许多个安静的夜里,我一个人坐在电脑桌前,写下乡村在我脑海中固有的形态,写下世事留与我或温婉或冰冷的印记,写下行走于路上不可磨灭的诸多影像,自然,也写下心灵的欢愉与疼痛。我试着将它们贴在日志里,内心忐忑不安,仿佛是等待一场宣判,不知道会是个怎样的境遇。

第二天晚上,我一如既往地坐于电脑桌前。当拨号连接成功的电流声响起,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空间,只见几十个评论扑入眼帘,赞誉的,表达相同感触的,提出建议的,不一而足。我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一一作了回复,还特别认真思考了网友提出的一些建议。其中几个网友,郑重地在小窗里告诉我:“你可以去投稿,你可以当作家,真的。”还有好心的前辈,列出具体的书目,建议我拓宽阅读视野。我照着做了,慢慢发觉真是受益无穷。有时候想,网络是一个多么神奇的世界,使多少素不相识的人为师为友,改变着多少人的生活和命运。

2005年9月,新浪博客正式登陆博客战场。而那时候,我对于写作也渐渐有了信心,申请博客,在更广大的网络世界里交流文字,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建立新浪博客之后,仿佛一下子闯进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疆域,我不停地串门、关注,不断地发现文学上的榜样,特别是一些文学的信息。我开始投稿、参赛,从中检验自己文字的价值。

其实在网络兴起之前,我并不是没有投过稿,从上初中起我就做过文学梦。但当时都是手写稿纸,认真誊抄一遍,装进信封,贴上邮票,郑重其事地寄出。可惜,眼巴巴地等待之后,回报我的多是泥牛入海。那样的效率,多么令人沮丧。不知道十天还是半个月才能寄达,甚至不知道对方到底收到没有,作者与编辑的交流几乎为零。以至于我在很长时间里裹足不前,几乎要放弃了那个梦想。

后来,报刊开始采用电子邮箱收稿,大大地方便了写作者。一键之间,可以将稿件发往天南海北。采用与否,收到的回复也快。我投出的稿子渐渐有了回音,从一而百而千地累积着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在一次一次的肯定与否定之间,我修正着自己的方向和位置,并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目标靠近。同样是在网络上,我被一些人发现、引领,甚至是推崇,由此进入了文学这个宽阔而深邃的世界。我想,我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了。

后来,就这么一直写啊,写啊,写了十余年,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也成了中国作协会员,更重要的是,文学带着我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我实在不敢想象,如果没有科技,没有网络,如今的我,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