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为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蒋介石调集大量兵力,对中央苏区发起了军事“围剿”。前方战事吃紧、后方兵源短缺,苏维埃政府发出“扩红支前”的号召。一时间,宣传队、蓝衫剧社走村串户,张贴标语,表演歌舞,激情洋溢地鼓舞着苏区青壮年男子参军参战。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的瑞金,扩红运动首当其冲,参军支前的人数达到了总人口的近半数,村村寨寨,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动人景象比比皆是。
这其中,便有华屋的好儿郎。那时候,仅三十四户人家的华屋,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他们不仅出人出力,还出钱出粮,为了革命是真正做到了倾其所有。据不完全统计,底子穷苦的华屋村民,共捐献稻谷三百余担,豆类四千余斤,银圆一千四百余块,还有许多难以估价的银器、黄金制品。
第一批应征入伍的,是华质彬、华钦梁、华钦材。三个年轻的小伙子心绪激动,跑到后山上与村庄告别。想到马上就要离开这片熟悉的故土,想到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们收敛了最初的欣喜,内心变得沉重起来。“要不咱们走之前每人在这种一棵松树,给家里人留个念想怎么样?”华质彬第一个提出了他的想法,华钦梁、华钦材听后,觉得是个好主意,便交口称好。
松树是阳性的,它总是和性格刚硬的人或有骨气的人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人们以诗文的形式,赋予了松树诸如坚忍、顽强、奉献、不屈等各种高洁的品格,想必华质彬他们也是自小便谙熟的。在赣南人的心目中,松树还是大夫树,能迎龙,他们习惯将村庄的后山称作后龙山,也喜欢将松树栽种在后龙山上,谓之后龙树。后龙树的地位仅次于社树、水口树,除非万不得已,谁也不会轻易冒犯和砍伐。
三人前往山坡上栽树的时候,引来了乡亲们的围观。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四季常青的松树,蕴含着万古长青的深刻寓意。在三个小伙子坚毅的目光中,乡亲们读到了一种近乎崇高的内涵——他们要将松树的节气种进华屋人的骨气里,并生长为根深叶茂的精神和信仰。
“我们去当红军,决不做逃兵,更不当叛徒!”
“我们坚信革命必胜。”
“对,革命必胜!”
“以后,咱们华屋人去参军,都来这里种棵松树,就算是我们留下的根啦!”
乡亲们听了纷纷拍手,心中更是深深叹服,许多人暗自想着自家初长成的男儿,是不是也应该送出去了?
扩红运动还在继续。从那天起,种一棵代替自己守望家乡的松树,留一份遥相呼应的思念,成为华屋男儿当兵之日约定俗成的规矩,固定了下来。
这一种,便是十七棵,便种成了一个神圣而永恒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