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花香处春意浓
谷雨时节,细细的雨丝飘洒在瑞金市谢坊镇的乡间小道上,也调皮地亲吻到我的脸上。许久未走近乡村,但见路的两旁,戴着斗笠插秧的农人不时映入眼帘。泥土夹杂着清新的气味,草叶、灌木皆生动地透出青来,到处是一派勃发的绿意。好一个律动的春天!
在安背村一座朴素的农家小院里,迎接我的是一阵橘花的幽香,是那样的芳浓馥郁、沁人心脾。三两只悠闲的母鸡在树下啄食,一只家狗跳将出来,吠叫几声。接着出场的,却是一个八十多岁的看家老人。想问主人何在,浓浓的乡音里,听不清所言何意。但见他颤着手指向远方,凝眸远望,是一片广袤的田野。油油的庄稼地里,没有一块未涂上绿色的。春种正当时,四海无闲田。“一年之计在于春”,谁还愿意抛下农事流连在家呵?远远的,那挥锄的人儿,只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弓着身子的背影。
这样的忙碌的背影,我们在谢坊镇何止看见一个两个?在镇政府的会议室里坐定之时,我和几个工作人员攀谈开来,说起如今正在农村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的脸上满是谦逊与腼腆,全无我预期中的滔滔不绝。而据我所知,谢坊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却是搞得扎扎实实,远近闻名。尽管如此,我还是捕捉到了关于“一线夜访”这样一个新名词。仔细询问,方知他们为了照顾农民日间的劳作,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走访农户,了解民情民意,倾听农民的心声。“夜打灯笼访贫农”,一首熟悉的旋律不禁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能想象他们打着手电,行走在夜晚的乡村小路上,任由月光将他们的背影拉得很长很长,该是怎样一幅动人的图画呵。新时期的干部,仍保留着苏区干部那样的好作风,能真正想到农户的心坎里去,怎不令我由衷地感动?“一线夜访”的背后,凝聚的是乡镇干部们不舍昼夜的付出啊!
正当我们听得入神时,镇党委书记忽然抬腕看了看手表,抱歉地站起身来。原来,一个种橙的农户遇到困难,他们约定的会谈时间到了。“失陪了!”谢书记匆匆起身出门,留给我们一个忙碌的背影。“真心实意解民忧”,把农民的需求看得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这便是乡村干部啊。我不禁又一次凝望着会议室里“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它们正闪烁着耀眼的红色的光芒。
一路伴着橘花的芳香,我们又来到安背村的村委会。村里的黑板报字迹清晰,显然是经常更新的结果,里面登载着一些关于春耕、生猪养殖、烟叶种植等农民需要的科普知识。村务工作的公示则条分缕析,让人读来一目了然。我的目光被一块干部去向公示牌吸引住了。日期显示为当天,告示牌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每个村干部的去向。有走访群众的,有去计生服务所做手术的,有去处理村民纠纷的……此刻,他们正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显然,我是无法一一亲见他们工作着的样子了,我只能凭着想象,去猜测那一个个转身离去的村干部,有着怎样的背影。我知道,他们的身材是否高大,行走是否矫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急急而去,是为着“认真细致访民情、真心实意解民忧、化解矛盾保民安”,是为着帮助群众办实事,是为着“释民惑、聚民心、解民难”。
村委会的墙上,挂着一排排的相片,上面定格着一个个新农村建设工作组成员的身影。其实,活跃于我的目光所不能企及之处的身影,又岂止是这一些?那些背影,是将一个名叫林有发娣的八十多岁的孤寡老人送进养老院所留下的;那些背影,是将牛牯岭至下松山下村的道路硬化时留下的;那些背影,是将八千元的慰问金亲手送到安背村的困难群众手上时留下的……那些背影呵,是荡漾在春天里的高阳,温暖着千千万万颗孤独的心,点亮了无数人生活的希望。
离开安背村时,我带走了一朵橘花。在我的心里,安背村的橘花,因了那些忙碌的背影而显得格外的芬芳。橘花香处,我分明看到了一个繁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