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田,大地有载物之厚

二、抬田,大地有载物之厚

吉水县水田乡,抬田片区。

一块块方方正正、平平整整的水稻田,郁郁葱葱,绿得精神,绿得发亮。千里沃野,放眼望不到边,恍惚间让人有置身于北方平原的错觉。

时值夏日正午,阳光热辣辣地横扫万物。我们虽头戴草帽,还是热得纷纷躲进树荫。而那些正在拔节分蘖的禾苗,却丝毫没有发蔫的样子,只是一棵棵精神抖擞地竖着脑袋,长势喜人。同行的几位当地村民,望着前方那丛丛簇簇的绿,仿佛望见了丰收的金黄,面含喜色,惬意地抽起了烟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农耕为生的水田人,许是深谙了水之于田的亲密关系,将世代居住的地方取名为水田。水润良田,仓中有粮,遇事不慌。朴实的字眼,包含了他们最朴素的愿望。谁能想到呢,几年以前,这大片大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水田,还只是宣传的干部们为他们搭建的一座“空中楼阁”。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在建之初,总指挥部就把土地的事情惦在了心上。他们深知,田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接下来的移民,难度更大。大量的行走、踏看,还请了设计单位做规划,他们试着向村民们提出了抬田的想法。

“什么,抬田?”有的村民听了,就像听一个神话故事,“听过抬水抬树抬花轿的,没听过抬田的。”他们瓮声瓮气地回答工作人员。

“把有肥力的良田淹了,到从来没种过庄稼的地方种田,那田好作吗?产量能和原来一样吗?”村民们无不疑虑重重。

是的,他们要做的,是一件世间少有人做过的事,这无异于大胆吃螃蟹。他们已经把事情想得周周全全,但心里还是不能有十足的把握。他们可不想拿老百姓的饭碗开玩笑,那就,先做做试验看。

2010年7月1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几乎与此同时,水田乡富口村的二百零六亩实验基地开始了真刀真枪的抬田试验。他们把田地分成四大块,要按照农田的土层结构再造新田。先是起基底,厚厚的基础料层铺上了;再是防水分流失,黏土层也铺上了;最后是保肥力,把旧田表面的耕作土铺在上面。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围过来看新鲜,心里却在犯嘀咕:“好不好,看看庄稼收成才知道。”

二百零六亩新田全都种上了水稻,也开始了实验对照。为了减少村民的损失,又发放了每亩四百元的产量补贴。第一年,产量略有下降;第三年,产量已经和从前无二;往后,增产的数据噌噌地往上升。大胆吃螃蟹的人,硬是把大面积集中连片抬田做成了全国的范本。

这一来,总指挥部有了信心,水利部门有了信心,当地政府也有了信心。更重要的是,生生世世热爱着土地和粮食的村民有了信心。“真没想到,还能发明出这么科学的门道。咱们祖祖辈辈都靠双手开荒种地,这下开了眼界喽。”村民们抚着金灿灿的稻穗,心服口服。

再后来,抬田工程的推广就变得容易多了。同江、陇州、槎滩、梆塘、樟山……凡水利枢纽工程所涉水下三米以内的浅淹没区,无一例外地实施了抬田。三点七万亩新造的田地,三点七万亩新栽的水稻,勾连成片、纵横交错,恍若给大地铺上了崭新而齐整的绿毯。

田间种禾,坎上栽豆。等到库区全面蓄水,旧的农田都被淹没,种地的村民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和从前一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耕作生活。更让村民们欣喜的是,由于抬田效果好,实施范围广,每家每户的田亩不仅没少,反而多了。

再细细寻味,村民们的耕作又和从前有了诸多的不一样。

新修的水泥路,像一根根长绳,串起了东西南北。翻耕土地时,耕田机突突地开进来,犁铧牛耕、效率低下的原始方式成了过去。庄稼收获时,收割机突突地开进来,肩担手提、辛苦劳累的打谷挑谷方式也成了过往。

新开的排罐沟渠,像一张张大网,覆盖了万亩良田。清流淙淙绕渠来,水,就来自截流后的赣江。“以前啊,为种几亩地,不晓得几辛苦。现在好了,水就在田边,天再旱,也不用操半点心。”村民们想起从前大旱时土地龟裂、担水抢水的情景,由衷地发出感慨。岂止如此呢,往年若遇大雨,洪水泛滥,田地经常被淹得颗粒无收。旱能灌、涝能排。现在,他们是整个儿跌进粮仓里了。

大地有载物之厚。有田,就有希望,就有未来,就有生生不息的底气。如果越过辽阔的田野往远处看,沟渠延伸的远方,是人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赣江。闲下来的村民们望着远方,眼中就有了画,心中就有了诗。

同行的几位女作家雀跃着奔向田野,摆出各种曼妙的姿势拍照留影。红裙、白衫、蓝衣,与身后无边无际的绿,相映成趣,定格成一幅美好的图画。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这抬出来的良田,是粮仓,又何尝不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