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沃若

桑叶沃若

进入征村乡吴坪村的时候,一场急雨刚刚歇住了脚,厚厚的云层从天空中渐次消散。不远处的青山之间,还萦绕着白色的雾气。山下的屋宇和田园,便都像置身于仙境中了。村民们似也贪恋这雨后的清新,纷纷行至村头新修的游步道上,闲闲地话着家常。

万物都现出被清洗过后的清澈与透亮。视野之内,树木、蔬菜和青草绿得不染一丝杂质。不经意间,我的目光掠过一位老人乐呵的脸,忽觉那自然漾出的笑意,也有洗过的纯净。

这是江西省修水县的西南郊,一个国家“十三五”深度贫困村。一条平整宽阔的柏油路直插沃野,新耕的水田像镜子一样复制云雾的万千姿态。穿过一幢一幢灰瓦白墙的农家宅院,我试图寻找贫穷的迹象,却始终无果。一辆高大的农用拖拉机威风霸气地驶过侧畔,车尾还粘着湿漉漉的新泥,像极了一个得胜回朝的将军。

复前行,横平竖直的田间铺展开一望无边的桑林。桑树不高,却枝叶葱茏,每一片叶子都肥美而多汁,绿得精神,绿得恣意。底部的枝条已被采摘得光溜溜的,顶部仍在不停地抽出鲜嫩的新芽。这样的长势和桑叶产量,是我幼时所见枝叶稀落的野桑所无法比拟的。自然,它们的使命是喂养蚕宝宝。而后是茧,是丝,是琳琅满目的丝制品,是村民们走出贫穷,奔向致富的依凭。

“三斤毛铁半斤钢,打把锄头去栽桑,一条田塍栽三转,三条田塍栽九行。”歌谣从蚕乡征村婉转流传开去,像沃然茂盛的桑树,遍布山坡田垅。地处赣西北山区的修水县,蚕桑生产的历史可谓悠久。早在宋代,书法家张商英便在《黄龙崇恩禅院记》中有载:分宁“桑阴阴而被野”。至清代,修水还因产丝居全省之首而获“绢出义宁州”之誉。蚕桑传统延续至今,更成为全县产业发展的一部重头戏。仅我们脚下的吴坪村,便建有二百零八亩桑蚕产业基地。

桑田一侧,矗立着四座标准化养蚕大棚。随着乡村干部的指引,我们走进了其中一座。但见偌大的空间,整齐地排列着方格簇。底层厚厚地撒着消毒的石灰,上面再垫一层新鲜的桑叶。一些蚕宝宝仍在不倦地啃食,一些蚕宝宝已经爬上了属于自己的蚕屋,进入生命最后的涅槃。我的目光停留在一个小小的木格中,见一条身子黄而透明的蚕,正从口中牵拉出晶莹透亮的细丝。它不停地快速摇动脑袋,仿佛这分分秒秒的光阴都是用来抢的。于一条蚕而言,将身体里的精华悉数倾吐,躺进一只密实的茧中,也许是它最完美的结局。

蚕的一生,如若撇开化蛹和成蛾期,须经历四次休眠蜕皮。在此期间,它们变得脆弱易感,稍不留神就患病死亡。尤其是第四次蜕皮,时间长,过程艰难,死亡风险大,直接关系着最后的产量。千百年来,蚕农们秉承着祖上代代总结的传统经验,一季又一季地侍弄着蚕宝宝。从蚕种催青,到孵化、收蚁、饲养、上簇、择茧……无不凭借简易的蚕具和蚕室,劳心劳力,产出却常与付出和期望不成正比。

“现在不一样了。”一位扶贫干部告诉我,“我们不仅有养蚕大棚,还建有小蚕工厂。在最关键的时期统一消毒,统一管理。蚕农只需养中间的十几天,避开了休眠期,几乎零风险。”小蚕工厂,不正相当于人类的保育园吗?我想象着一个宁静的夜晚,无数只黑黑的蚁蚕,在小蚕工厂里挨挨挤挤地蠕动,像小兽一般昂着脑袋噬咬桑叶,沙沙沙,沙沙沙——该是怎样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

然后,它们休眠、蜕皮,变白、变胖,被蚕农们小心翼翼地捧回家,像照顾稚嫩的幼儿般悉心地爱怜着。再然后,它们和我眼前所见的熟蚕一样,被送往大棚。最后,择一个小方格为归宿,走完短暂而辛劳的一生。我又禁不住想象另一幅画面:某一日清晨,管理员打开大棚,无数只洁白的蚕茧卧居其间,像刚刚下过一场盛大的新雪,又像刚刚开掘了一个宝藏,里面堆满白花花的银子。

听着扶贫干部的介绍,我悄悄地算了一笔账。2019年,养蚕大棚在吴坪村建成投用,2020年全村第一批蚕即收益三万余元,比上年同期增收一万多元。接下来,蚕农们还将饲养第二批、第三批……天时地利人和桑叶足的年月,可以养到十批甚至更多。自从扶贫工作队来了以后,村里成立了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优先成为社员和股东。从流转整地、购苗栽桑、技术指导,到蚕茧收购,全部由合作社牵头,统一进行。桑蚕鲜茧的价格,也由保险公司统一承保,遇上丰收的年成,再也不用担心价格大跌了。当所有的风险和问题被一一解决,蚕农们放下了曾经的后顾之忧。现在,他们只需专意种桑养蚕,凭着勤勉付出便可安心地等待收益分红。

这一路上,我围绕着修水县的土地转了大半个圈。从吴坪村,到征村乡,到整个县域,无不见桑树遍布沃野,郁郁葱葱。我看见因车祸而截肢的男人胡经明,用一把竹椅支撑着残损之躯,在桑田里奋力地挖地锄草;我看见一位从打工地返乡务农的男人樊南星,带着身患“渐冻症”的妻子下地,双手并用飞快地采摘桑叶;我还听见吴坪村的贫困户石根感慨地说:“用好国家政策,自身勤劳肯干,就是最好的脱贫药方。”是的,他们都凭借着政策与勤劳,走出了贫困的樊篱,走向了更美好的生活。

何止于他们呢?在修水,九万八千亩的桑园,十个五千亩蚕桑乡镇,二十个千亩蚕桑村,一百五十个百亩专业组,三百七十五户十亩以上大户……承载着三万多蚕农的希望,也连接着丝绸企业三亿元的年销售收入,还有两千多在家门口就业的人。现在,桑园还在一亩亩扩大,蚕农的野心还在一天天变大。随之而来的,还有桑果休闲采摘、桑葚酒、桑葚饮料、桑叶茶、桑芽菜、蚕丝被、食用蚕蛹等副产品的开发。日子,正一天天青枝绿叶地往前走。

我携着满身通透的绿意退出桑园,抬起头来,见天边早已云开雾散。前方,有看得见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