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守望

下篇:守望

一生守望他,青丝到白发。我郎为百姓,杀敌赢天下。

盼他平安归,心中多牵挂。他为革命生,我为团圆家。

心儿随他走天涯,他信革命我信他。想他梦他思念他,哪怕只说几句话。

心儿随他走天涯,他信革命我信他。想他梦他思念他,唯有夜夜望月牙。

…………

每次听到这首《一生守望》,我的心都要为之震颤。那荡气回肠的旋律,那一咏三叹的歌词,像被秋风吹瘦的落叶一样,簌簌地揪疼着人的心。纵有多少揉不碎的坚硬,也要在歌声中化作绕指的柔。如果再听听那歌声背后的故事,更是要令人动容。

同样是在1934年10月,瑞金县武阳乡的陈发姑将新婚第三天的丈夫朱吉薰送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临别前,朱吉薰对陈发姑说:“革命胜利后,我一定会回来。”陈发姑自然是信他的,她向丈夫表示,将誓死等他归来。可是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当年参加长征的瑞金籍红军都回到了家乡,朱吉薰却没有任何消息。尽管后来政府进行了相关调查,认定朱吉薰可能在长征途中失踪或牺牲了。但陈发姑却始终坚信,朱吉薰没有死,总有一天会回来。就这样,从1934年一直等到生命的终结,陈发姑守望了丈夫整整七十五年。

直到一百一十二岁高龄,直到双目失明,陈发姑依然没有停止打听丈夫的下落。住在瑞金市叶坪光荣院的她,每当听到有“从上面来的”过来看望时,都忍不住要问一声:“可有我家吉薰的消息?”一百一十五岁时,陈发姑在瑞金市叶坪乡光荣敬老院安然去世。此后,陈发姑的故事被搬上银幕,陈发姑亦被网民称为“共和国第一军嫂”“史上最牛军嫂”“最悲壮的红色爱情经典”。

当我们启唇读出“守望”二字的音节时,它显得那么轻而易举。可是七十五年如一日的漫漫光阴,要有多么深挚的爱情加上多么坚韧的耐心才可以成就?从青丝到白发,从青春到死亡,陪伴她的,只有梦,只有思念,只有夜夜亮在天边的月牙。

在瑞金文学艺术院,由本土文艺家自编自创的歌舞剧《杜鹃花开》排演了一遍又一遍,我经常情不自禁驻足观看。每当我看到坐在轮椅上的老婆婆陈发姑伸出手,探向前方,用苍老的声音一声一声地呼唤着“回来吧,回来吧”,我都忍不住要掩面而泣。

而事实上,在1934年秋天,除了陈发姑,还有多少青年妇女,把丈夫送走以后,就只剩下一生无尽的守望。又有多少母亲,把儿子送走后,终其一生,都在望眼欲穿中度过。三年,五年,十年……有谁读懂过她们内心的苦,有谁望见了她们贯穿一生的痛。

更何况,红军北上之后,反扑的国民党对苏区人民进行了疯狂的报复:“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地主老财也回来了,分到的田地被收回了,家中的粮食也被抢光了。于是这样的守望,又更添了多少苦难和悲剧。

1934年11月10日,瑞金陷落,原本红火的革命根据地一片血雨腥风。大清洗造成“大减员”,“瑞金县人口差不多减了一半”:

在瑞金城郊的竹马岗,前后被杀害一千余人;

在黄柏乡的菱角山,一夜被活埋三百多人;

在武阳乡,国民党一次集体枪杀五百余人;

…………

1934年12月至1935年1月,红都瑞金在八十天内被惨杀一千八百多人。尸横遍野,天地哀号。

而支撑着陈发姑们活下去的,唯有世间最锋利的等待和守望。自然,陈发姑也被逮捕了。敌人对她严刑拷打,逼她脱离革命队伍,与丈夫离婚。可是她都在心里说:“革命会胜利,我夫会回来。”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若问归期,每一个守望的亲人都无法说出一个具体的日子。他们只是在内心里相信: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于是,他们愿意用一生的光阴去守望,直守到云开雾散,守到天地清明,守到将时间刻下的伤痕,还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