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汤桥

花开汤桥

一株月季,攫住了我的目光。大黄的花朵密密实实地站满枝头,开得明艳,开得恣意。风一吹,摇散一缕若有若无的幽香。花圃中,茶花尚未结苞,青草平整铺展,处处昭示着主人的情趣和审美。

我疑心自己进入了别墅区。独门独栋的小洋房一字儿排开,门楼宽阔大气,前后腾挪有余。整个住宅区还有配套齐全的活动场所,各色各样的健身器材。这样的一种生活,是多少久居套房的人连做梦都想拥有的。然而,村头大理石墙上的一行艺术字,明明白白地告诉我,这里是汤桥村姜家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而我们正走近的这一排新屋,正居住着从山区、矿区、库区或地质灾害区搬迁而来的三十户贫困户。

一栋房子敞开了大门,实木的大餐桌摆在厅内,液晶屏的大电视挂在墙上,冰箱、沙发、洗衣机一应俱全。主人万继华从里屋迎了出来,略显腼腆地搬凳子让座。看见扶贫干部,急欲端茶倒水,被大家叫住。几句攀谈下来,万继华感慨万千:“还是搬出来好啊,以前山高路远的,孩子走路去上学,一趟就要四十多分钟。”

位于赣西北的九江市修水县,是个山区大县,山地面积占了八成。万继华一家,从前便居住在大山深处。那可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边远山区啊,田地收入少,就业务工难,孩子上学远,看病就医囧,生活处处受限。万继华夫妻俩生有四个孩子,妻子一人在外务工,年年入不敷出,穷了大半辈子。

“起初也有很多顾虑,怕搬出来没着落。没想到现在靠着种菊花,很快就脱了贫。”说起这几年的变化,万继华有着倾吐不完的心声。2017年12月,万继华一家兴高采烈地搬进了三室两厅的新居,孩子们各自有了自己的空间,告别了全家人挤一间房的困窘。学校在新居旁边,走几分钟就到了。两百米外,就是汤桥主街,采买十分方便。

关于生计,政府早就为他们做好了规划。村里成立了碧水菊花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免费提供给贫困户种植菊花,连种苗、有机肥和技术指导也是免费的。等菊花采摘后,还由合作社保底价统一收购。这无本的买卖,让万继华心里乐开了花。他领了四亩地,全部种上了菊花。万继华是个勤快人,浑身上下似有使不完的力气。他每天早出晚归,精心侍弄花苗。人勤地生宝,第一年,他的四亩菊花就带来两万元纯收入。

初尝甜头,万继华是越干越有劲。他想,政策这么好,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闲不住的他又发展了近八亩油茶,还购买了一辆农运车跑运输。一年下来,他为自己算了一笔账:菊花收入两万元,跑农运车收入三万元,加上一些其他劳务收入,全年纯收入在五万元以上。可以想见,等到油茶采果时,他的收入还将噌噌地往上蹿。

脱贫,于万继华早已不是问题。“现在,想的是怎么致富增收了。”他乐呵呵地望着大家,脸上好似开了一朵大菊花。

从安置点往外缓行百余步,便到了碧水菊花合作社。几名女工着白衣、戴白帽,正将菊花放进透明的包装盒里,一朵一朵,一层一层地压实。金黄的花朵儿朝外,外形美观,色泽艳丽。其实,这还是品相等级略低的菊花。上好的菊花,被单朵独立包装,可以卖出高价钱。修水已有几千年的菊花栽种历史,这里的菊花又称金丝皇菊,因其形态美、汤色好、滋味甘,一直颇受市场欢迎。

而这些在合作社种菊、采摘、烘干、包装的人们,尽皆是汤桥村的村民,其中多为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既挣了钱,又照顾了家庭,何乐而不为?花朵的事业,馨香了沃野村庄,也馨香了村民的向往。全村仅金丝黄菊这一产业,就为贫困户创收七十余万元。

如果深入汤桥村的内部继续徐行,会看见连片的月季花基地,红的、粉的竞相争妍。几位戴着草帽的村民,正在为月季除草施肥。那些与花为伴的女人,脸色似乎也格外的红润有光泽。还会看见村民在院坝里晾晒金银花,干燥的花儿仍保留着花色的明丽,散发出清幽的药香。这些花朵,连同村里的药材产业合作社,为勤快的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里还有林果合作社呢,这时候蜜桃正擎着满树青青的果子,等待成熟的夏天。我想象着初春桃花开放,这一大片的果业基地,一大片的粉红娇嫩,该是多么梦幻,多么美好。

那么多的花儿围绕着一座村庄,那么多的花儿最后都变成了真金白银。那么多的村民开始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将自己的幸福日常香香地包裹着。我知道,真正的富裕不仅在于物质的丰饶,还在于精神的追求。以花为媒,在汤桥村,我全都看见了。

有人递过来一只透明的水杯,杯中正泡开一朵金丝皇菊。那么多细长的花瓣伸展开来,仿佛灵魂的触角,自由探问着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