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而天无绝人之路。一次命运的机缘,让曹晓红再一次扬起了希望的风帆。

2010年,恰逢一个早年认识的朋友在家乡养山羊。朋友见他一筹莫展的样子,便好心地建议他跟着自己养山羊试试。毕竟,山羊是一次性投资的养殖业,只要买了种羊,后续侍弄得好,便可等着产出了。

曹晓红咬咬牙,又一次举债,在屋后的山坡上搭好了一排羊舍,跟着朋友到福建购买了十九头种羊回来,开始了放羊倌的生活。除了松针和木梓叶,山羊是一种见青便吃的动物,整个横江村密密麻麻的野生植物,足够它们日日饱腹,不需要另外投放饲料。

曹晓红是一个勤快人,他不怕苦不怕累,只怕没有好路子。山羊养了四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一直在小打小闹中度过,勉强够维持家庭生活。一来缺资金,二来缺技术,他不敢把规模做大。

2014年,全市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瑞金市公路分局驻村扶贫干部找上门来。详细了解到曹晓红一家的实际困难后,他们觉得,这样的家庭,太需要帮扶了。于是,通过曹晓红本人申请,村民开会评议一致认可通过,曹晓红列为贫困户,再经过“七步法”的程序建档立卡。

所谓扶贫先扶志,被列为贫困户是一个契机,但真正达到脱贫致富,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结对帮助干部——瑞金市纪念馆书记赖军了解到他会养殖山羊,忽然眼睛一亮。他想,曹晓红扎根于家乡,若将山羊养好,产业做大,脱贫致富不正指日可待吗?

此后,赖军便隔三岔五地往他家跑。有时候是带着技术员上户指导,有时候是告知他一个好政策,有时候是通知他去市里或乡里参加技术培训。有一次,赖军还搬来一台冰箱送给他。多年来,村支书蔡长发对他家的窘境了如指掌,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里里外外地关心他。这一桩桩、一件件,曹晓红都历历在目,心怀感激。

一次次的培训,加上技术员的现场指导,使曹晓红的养殖技术得到了迅速提升。什么时候要调整羊舍,什么时候要预防打虫;时间节点的把握,母羊和仔羊的精细管理,都在这一次次的理论和实践中逐渐清晰。

曹晓红清楚地记得:从前他是不知道母羊产了仔要打消炎针的,现在,他会自己配药水,自己给羊打针;从前,他只知道初生的母羊怕痛,不肯给仔羊喂奶,现在他知道需要帮助母羊将乳头那一层薄薄的膜揭开,新生的小羊才能吮吸到乳汁。

2015年,赖军帮助曹晓红申请了八万元的贴息贷款,一举扩大了养羊的规模。从十几头到五十几头,再到八十多头、两百多头,曹晓红的养殖产业是越来越红火,赢利也越来越多。不仅还清了欠债,还让全家过上了富余的小日子。

每天午饭后,曹晓红打开羊舍的木门,将栏里的山羊放归自然。山羊们在山坡上悠闲自得地啃食草叶,既不需要看守,也不需要喂食。待得夕阳西下,吃得肚儿圆圆的山羊又排着队回到了自己的窝里。这时候,曹晓红便去数一数归栏的羊数,一头不少,关了栏门,又回家安歇去了。除了怀孕生产的母羊需要移至育婴室,特别伺候,其他时候所有的羊只需任其自然生长。

乡邻纯朴,山羊并无丢失之虞。所谓“鸡栖牛羊下,君子亦安息”,这村居的日子,过得简直和诗一样。

我们共同算了一笔账,以2015年为例,共出栏六十多头羊,一头羊大约三十多斤,每斤售价三十元,纯收入便有六万多元。

这一年,曹晓红光荣地脱贫了,还被评为脱贫致富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