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脱贫后的曹晓红,有了经验,有了底气,有了信心,更有了胆识。
养了几年山羊,没想到羊肉烹饪技术竟成了一绝。有一次,几个朋友来曹晓红家玩,他们一家以全羊宴招待之。朋友吃过,拍案叫绝。他们情不自禁地说:“以后请客吃饭就在你这了,你们干脆开一家羊餐馆吧。”
曹晓红夫妻二人没有犹豫,在自己家开设了晓红生态羊庄。由于羊肉品质地道,加工后味道鲜美,吃过的人们口口相传,根本不需要打广告。大柏地乡位于瑞金、宁都两县交界处,十里八乡的人便都驾车前来品尝。一传十,十传百,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每逢周末,就得开个三四桌,不提前预订的还吃不上。
几年过去,曹晓红家已经是年入十几万元的富裕家庭了。
自己致富,不忘乡亲。在横江村,王小生、黄小生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致富无门。曹晓红主动和他们交流脱贫经验,鼓励他们一起养山羊。他带他们去买种羊,又把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当他们需要帮助时,曹晓红总是热心前往。有人说:“大家都养,不是撑了你家的生意吗?”曹晓红不以为意:“生意各做各的,不愁没销路,只怕不勤劳。”
现在,这几位贫困户都依靠养山羊脱了贫,年收入达四五万元。
循着浓烈的羊膻味,曹晓红领着我们穿过溪边的小径,往后山去看他的羊舍。茅苇草迎着风摇摇曳曳,黄豆粒大的羊粪散落一地。这山,是村民的,俨然也是山羊们的了。
时值上午,为了不让山羊沾染有露水的草叶,导致腹泻,他从不在午饭前将山羊放出圈舍。黄的,白的,黑的;大的,小的;长角的,不长角的,六十多头皮毛光滑的山羊憨憨地望着生人,竟不叫唤,也不胆怯。四周扎着密密的竹围栏,其中一角,设有几个独立的育婴室。
曹晓红说:“我们从去年开始慢慢减少了养羊规模,现在,只养了六十多头。”我想到最多的时候,栏里住有两百多头山羊,场面定比如今壮观得多了。
因为一些村民在山坡上种了脐橙,而山羊会吃掉脐橙的枝叶,养山羊便需要看着了。“乡亲们待我们宽厚,我们不能损害了别人的财产。”于是,曹晓红的妻子便充当了放羊女,每天下午守着山羊同进同出。这样,养羊的人力、时间等成本投入便增加了。
“那么,你缩小规模不是降低了收入吗?”我充满疑惑。事实是,曹晓红早已想到了其他的路子,并付诸了实践。他将自家的毛竹林进行改造,种下了二十亩油茶,如今已然挂果。更大的产业,则转向了养鸡。
曹晓红骑上摩托车,又突突突地领着我们朝养鸡场行进。
用来养鸡的山是他们家的祖山,一道山门挂了大锁。打开,山路陡峭,朝山顶攀升,却修了一条水泥路,可供汽车行驶腾挪。
我们在山腰的一处开阔地停下来,望见四面搭了许多幢矮矮的鸡舍。刚走近一处,便有浓烈的鸡屎味扑鼻而来。许多半大的小母鸡钻出鸡舍,在不远的范围内随意嬉戏或啄食。见到生人,它们一溜烟地躲进了里面。
曹晓红打开了一侧的门,有些得意地让我看他的鸡雏们。保温灯亮着,地面上挨挨挤挤地站着伸头探颈的小鸡。我无法估算小鸡的数量,曹晓红自豪地说:“这间鸡舍大约有五千只鸡。”他看着这成群结队的心爱的鸡雏,目光中像是含着一层抚摸。
是的,这里是他的养鸡王国,他对他侍弄的对象如此熟悉,如此亲热,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