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村的笑脸

神山村的笑脸

神山村,光是名字便引人遐想。白云深处,群峰连绵,一座村庄,一些人繁衍生息于此,恰似安享仙境。

村庄坐落在井冈山黄洋界脚下,平均海拔八百多米。但凡传说中与神接近的地方,道路大多遥迢。汽车在罗霄山脉蜿蜒前行,起起伏伏中,不知拐过了多少道弯。忽然,见许多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卧伏在青山的襁褓之中,一条水泥公路便将我们牵引到了村部所在地。

眼下正是万物生长的春天,山间草木绿得葱茏恣意,绿得无边无际。我呼吸着甜润的空气,信步行走在神山村。一转身,便被一面“笑脸墙”攫住了目光。墙上,贴着二十七张笑容满面的村民照片,二十七张笑脸围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大的爱心。我一一打量着那一张张笑脸,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黧黑的、白净的,纹路纵横的、饱满娇嫩的,每一张脸上,无一例外都荡漾着愉悦的、幸福的、畅快的、得意的欢笑。

他们为什么笑得这样甜?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那些笑脸背后的人和他们的生活。要知道,神山村曾经是一个出了名的“边、远、穷”村,耕地不足两百亩,贫困人口占两成以上,人均年收入不足三千元。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村民们常常愁眉苦脸,只要能走的都不会留下来。一个顺口溜传神地说出了他们的满腔无奈:“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穿的旧衣服,吃的红薯山芋当主粮。”

顺着笑脸的指引,我找到了神山村致富带头人左香云的家。

左香云是一名红军后代,他的曾祖父左桂林曾担任红四军第三十二团通讯员。1929年12月,为保护红军药库和掩护三个年轻小号手撤退,左桂林不幸牺牲。那时候,神山村几乎家家都有人当红军。这要从神山村的特殊地理位置说起,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一千余人,到达井冈山的茨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神山村距离著名的八角楼仅十八公里,正处于革命的风暴中心。

现在,左桂林的烈士证还挂在左家堂屋的正墙上。左香云的血脉里,流淌着曾祖父的红色基因。他常常说:“当年曾祖父闹革命就是为了过上幸福生活,先辈们流血牺牲都不怕,我们还怕战胜不了贫困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左香云曾跟人外出打工,但没多久就毅然返乡。“一定要做出自己的产品”,是他为自己立下的誓言。为了摆脱贫困,他修摩托车、卖手工艺品……最终选定了竹制品加工的创业之路。在神山村周边的崇山峻岭中,毛竹年复一年生生不息,左香云充分利用这几乎取之不尽的毛竹,开办竹艺品加工厂,注册“神山竹”商标,打造神山竹酒,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率先走向了致富路。不仅如此,左香云的厂子一年需要上万根毛竹,有竹林的村民家家户户都有了增收机会。

2018年,左香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从不讳言自己的生意经:“一根竹子做笔筒一般卖六十元,现在做神山竹酒可以翻倍。还是要走特色创新之路,提高附加值。”“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左香云的路子,与发源于此地的井冈山精神是如此贴近。

糯米饭的香气,吸引着我走进了左家的厨房。左香云的母亲彭冬莲在灶边忙碌着,原来她正准备打糍粑。灶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火光映照在她的脸上,宛如开出一朵灿烂红艳的花。她牢牢地记着一个日子,2016年2月2日,是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顶着风雪来到神山村看望慰问老区群众,并与村民们一同打糍粑,留下一张经典的影像。照片中,彭冬莲就站在总书记的身后,笑得合不拢嘴。

后来,村里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业,游客们纷纷前来品尝糍粑,体验打糍粑的乐趣。人们在总书记打糍粑的石臼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句话:“2016年2月2日,习总书记在这里打糍粑。”多么简单而质朴的表达,将脱贫致富,感念党恩的幸福心情,全都融入于一段真诚的铭记中。现在,“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已是神山村民的真实写照。

说话间,彭冬莲已为我递上了热乎乎、香喷喷的糍粑。我咬了一口,真甜。这些年,左家也顺势而为,办起了农家乐。儿子左香云办产业挣钱,母亲彭冬莲和女眷们就在家里挣钱,做糍粑,办餐饮,卖山货……客人来得越多,彭冬莲笑得越欢实。“我一个农村妇女,这些事做了大半辈子,从没想过还能挣钱。”她乐呵呵地说。

我们在她家的货柜上挑选了一些土特产山货,笋干、茶叶、茶树菇等,钱是微信支付的,正担心路上大包小包带着不方便,她的儿媳说,把地址留下就行,直接快递到家。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现代文明带来的方便一样都不少,真好。

回头再看,“笑脸墙”的上方,彭冬莲夫妇举着“剪刀手”,笑得稚拙可爱。

老支书彭水生的照片位于“笑脸墙”正上方。现在,他正走在游步道中,为我们讲故事。八十岁了,他还是那样精神矍铄,红光满面。这几年,他担任着井冈山一家红色培训机构的宣讲员,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老支书担任过十九年村干部,拥有五十余年的党龄,目睹着神山村翻天覆地的蜕变。“我们村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不跟大家说道说道,我心里憋得慌啊。”和照片中一样,他笑得爽朗又畅怀。

在彭水生家门前,挂上了“神山老支书农家菜”的牌子,由儿子彭小华夫妇经营着。彭小华还养着几十箱蜜蜂,在漫山遍野的花香和蜜蜂的嘤嘤嗡嗡声中,享受着甜蜜的事业。加入“神山合作社”之后,蜂蜜的销售有了更畅通的渠道。下一步,他还想做蜜蜂种源培育和销售,让更多的村民倚靠大山,收获甜蜜。他说:“养蜂虽然辛苦,但成本低,收成好。现在政策这么好,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

是的,一度只剩三十八个老人和孩子留守的神山村,这几年回家的中青年增加了一百多人。那些逃离山村的后生们回到村里,种黄桃、种茶叶、栽蘑菇、养山鸡、酿米酒、开民宿、做手工艺……在家门口创业致富,各显神通。

如今的神山村,崎岖的山路修成了崭新的柏油路,危旧土坯房变身修葺一新的客家民居,村里建起停车场、旅游公厕、活动广场,村里的农家乐与附近的八角楼、黄洋界等景点串成了旅游精品线路。全村年接待游客三十多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近三万元。

事实上,墙上的笑脸只是一些代表,一种象征。走进神山村的角角落落,这样的笑脸还有很多很多。正如村民赖福桥为我们演唱的自创山歌:“自从有了好政策,穷村变成富裕村,家家变成幸福家,人人脸上笑眯眯。”他说:“现在每每想起过去‘房子下雨用盆装、晚上睡觉盖蓑衣’的生活,总是想用歌声表达今天的幸福感受。”是啊,在物质富足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精神的表达和追求。

这些年,我行走过许多城市村庄,遇见过无数张笑脸,但从没有在一个小村子里看到过如此密集,如此自如舒展的笑脸。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一种抛下了包袱的笑,一种充满了底气的笑。

笑脸墙上,印着神山村民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党和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