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辉映

灯盏辉映

每当我徜徉在瑞金城区的大街小巷,欣赏着繁华的夜景时,我的目光总要被各色各样的灯光吸引住。闪烁的霓虹,明亮的街灯,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把夜色装点得如此迷人。

抚今忆昔,我情不自禁地要想起陪伴在我成长岁月中的那些灯盏来。小时候,我所生活的农村里,是用不上电灯的。每到晚上,能点上一盏煤油灯就算是奢侈的享受了。做饭时,妈妈把煤油灯端进厨房;吃饭时,再端上饭桌;睡觉时,又端进卧室里。就着一盏煤油灯,全家人几乎是同进同出,步调一致,倒也温馨。不过有时我们兄妹俩一不小心把煤油灯摔到地上,煤油洒了,油灯碎了,那是要被大人狠狠呵斥的。毕竟在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年代,这样的损失难免让大人心疼一阵子。

为了节省煤油钱,我们从来不敢把灯芯拨得太长。逢年过节时,祭祀祖宗总要点上几支蜡烛,燃剩的蜡油也是不会浪费掉的。奶奶会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装在一个金属的空面油盒子里,再将它们熔合成一块,中间放一根灯芯草,又可以用上几天。还记得童年时,那些个寒冷的冬天里,我常常和奶奶一起,把收集起来的凝固蜡油放在火笼上熔化。看着它慢慢地变成液体,然后端到窗户上冷却,又看着它慢慢地凝固成一个平整的圆。那是一段怎样温暖而又心酸的记忆呀。

念小学时,我和哥哥每天晚上都挤在同一张桌子上做作业,就为了共用一盏煤油灯。有时窗外有风吹进来,为了不让煤油灯熄灭,我们往往不得不停下功课,用手拢住灯火。在昏黄的油灯下,我们努力学习,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上初中时,要上晚自习。这时的校园已经装上了电灯,我们的学习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不过那个年代的电是不稳定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停电了。学校因此专门购置了一台发电机,由物理老师负责发电工作。常常是大家正认真地上着晚自习时,灯光戛然而止,校园里顿时响起浪涛般的惊呼声。这时,物理老师一定会打着手电筒,急匆匆地赶到发电房里。于是,学校的发电机很快便开始“突突突”地轰响起来,等到光明重现,教室里立刻又是一番埋头苦读的景象。

尽管学校能够发电,在校园里你仍然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带上一盏煤油灯来校。因为一下晚自习,学校就会统一熄灯。为了继续学习上一段时间,同学们便点上了煤油灯。那时候,宁静的校园里,常能见到各个教室、寝室里透出三两盏煤油灯的光亮,灯下是埋头用功的农家子弟。这简陋的灯盏,照亮了多少农村孩子的求知路啊!它们虽只散发点点微光,却足以驱散暗夜的黑,为莘莘学子带来无尽的希望。

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我们那一届初中毕业生,考出了十几个中专和中师,破了那所乡村中学的记录,全校的教职工都欢天喜地。因为在那个年代,考上了学,就意味着改变了农民的身份和命运。三年以后,我回到家乡,从一个手持灯盏挑灯夜读的学生娃,变成了校园里的一名教师。我常常给孩子们讲自己上学的故事,他们也许还不能懂,但终有一天会懂。珍惜,以及进取,是生命中的两件宝物。

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遍了祖国大地,农村电网改造的触角也伸向了最边远的地区。无论城市与乡村的孩子,无不告别了就着煤油灯苦读的艰难岁月。你看那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灯火通明,开关自如。我沐浴着那一缕缕温暖明亮的灯光,将那些照亮岁月的灯盏,一一藏在记忆深处。